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应急型处理不是长久之计,医疗废物处理亟待规范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采访专家:

彭应登(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让医疗废物成了病毒以外的“头号危险物”,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集中力量救治患者的同时,一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战役也同步打响。

应急型处理不是长久之计,医疗废物处理亟待规范

▲医疗废物成了病毒以外的“头号危险物”(图片来自网络)

4月2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进入三审。未来,在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过程当中,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望更加高效和规范化。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疫情的集中暴发,让医疗废物处置这个鲜有人关心的行业,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补齐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短板刻不容缓,而医废处置行业,也迎来了一次良好的发展契机。

处置流程不规范让总量统计困难

“6100.0吨!”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18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100.0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幅超过20%。湖北省的能力,也从疫情前的180吨/天提高到了667.4吨/天。

我国每年到底会产生多少医疗废物?根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12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81.7万吨,处置量81.6万吨。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真实的产生量和处置量与统计数据都有一些偏差,尤其是产生量方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达国家医疗废弃物产生量约为0.5kg/床位/日,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单位医废产生量更高,约在0.5~2.5kg/床位/日。即便按照0.5kg/床位/日计算,我国每年医疗废物产生量应该在200万吨左右,远高于81.7万吨的数据。两者之间的数字差距,为何高达100万吨有余?

应急型处理不是长久之计,医疗废物处理亟待规范

▲新冠肺炎疫情让医疗废物处理量大幅增加(图片来自网络)

在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城市处置能力有限,虽然医疗每天产生100吨的医疗废物,但是这些城市每天只能处理10吨,所以,最后的统计数字只能是10吨。这都会影响最终的统计数据。

彭应登解释说,北山广深等一线城市医疗废物处理能力较强,部分二三线城市也具备一定规模的处置能力,但这些数据在三四线城市并不理想,有个别地级市甚至没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

“以华东某个人口超千万的地级市为例,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每天只有10吨(北京仅一家企业日处理能力就达到45吨),明显低于实际医疗机构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这也意味着不少医疗废物并没有得到及时或者规范化的处理。”

在处置流程方面,尽管规定的处置时间是48小时,但不少乡镇医院、社区医院,由于医疗废物日产生量较少,为了节约成本提高转运效率,往往“扎堆”运送,也导致了实际产生量与统计数据有出入。

应急型医疗废物处理不是长久之计

就在2个月以前,新冠疫情最严重时,许多城市的医废处理已经处于严重的超饱和状态。以武汉为例,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只有一家具备医废处理资质的企业,据媒体报道,最高峰时这家公司每天处理量高达2500多箱,平均每小时100多箱,不少工人处在日夜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当中。

好在相关主管部门反应足够迅速,生态环境部在1月底就发布通知,部署各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理疫情医疗废物。各地政府也制定相关政策,与企业“协同”作战,最大可能提升了医废的处置能力和安全性。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废物处置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但疫情背后,暴露出的医疗废物处置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应急型处理不是长久之计,医疗废物处理亟待规范

▲中国医疗废物实际产生量(图片来自网络)

实际上,医疗废物、医疗废水100%的收集转运处置,是应急状态和政策协调下的结果。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应急型的医疗废物处理并不是长久之计,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医废产生量和处置能力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缺口,未来处置能力的规划必然要超前。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肖海燕也表示,我国大量的医疗废物并未得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的乱象报道屡见报端也是不争的事实。全国各省(区、市)除北京、上海以外,基本都存在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情况。

而在彭应登看来,医废处理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与移动焚烧设备和危险废物焚烧设备共同处置有关,一些垃圾焚烧设备也派上了用途。这提示我们,不仅要关注处置能力的缺口,也要关注医废处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能力的提升。

他建议,未来有条件的大型医院,可以在医院内新建医疗废物焚烧设备,实现医疗废物就地收集、就地处理,避免出现积压情况,也避免了转运过程中带来的风险。

除了大型医院,基层的医废处置能力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基层(医废)数量多、分布广、处置成本高、监管难度大,应该有更加灵活的政策。”彭应登说。

有望成为“百亿元俱乐部”新晋成员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短缺这一问题,早在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便提出,要补齐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的短板。

彭应登介绍说,由于医疗废物处理属于“准公共产品”,目前国内主要采取“政府定价,市场参与”的运作方式,各地标准有所区别,但大体上可以分为按照重量计费和按照床位计费两种。例如,北京是按照重量计费,而上海是按照床位计费,承担方则包括医疗机构、患者两方面,具体的施行方式各有异同。

实际上,作为固废处置大板块下的小分支,医废行业的门槛并不算太高,整体利润也相当可观。由于处置医废的企业数量不多,竞争对手有限,且国家规定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家医废处置中心,有相当一部分医疗废物处理企业,在本地甚至临近地区基本属于“垄断经营”。

应急型处理不是长久之计,医疗废物处理亟待规范

▲医疗废物处置迎来产业曙光(图片来自网络)

在市场定价上,医废回收也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据了解,普通建筑垃圾的回收中标价格为15元/吨左右;垃圾焚烧为120元/吨;厨余垃圾是200元/吨;而危废的收购价则高达3000~5000元/吨,这足以吸引众多环保企业入局。

随着近年来建立医疗废弃物台账,收紧医疗废弃物监管,追踪医疗废弃物转运,严惩医疗废弃物非法交易和处置行为等一系列操作,行业积极性也在不断被激活当中。随着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各项政策继续加大扶持,医废行业有望成为疫情之后,成长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

实际上,从2016年开始,医废行业就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4~2018年,医废年产量从60多万吨增长到了80多万吨,增幅明显。

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废行业整体增幅更是有望超过25%,行业产值突破80亿元大关。有专业人士预测,按照这样的增速,到2023年,医疗废物处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07.37亿元,有望成为行业中“百亿元俱乐部”新晋成员。

本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和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联合采写

应急型处理不是长久之计,医疗废物处理亟待规范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