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黄瓜,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纵肋人字果Dichocarpum fargesii (Franch.) W. T. Wang et Hsiao的全草。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具有健脾化湿,清热明目之功效。用于消化不良,风火赤眼,无名肿毒。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微甘、苦,性凉。
归经归肝、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清热明目。
主治用于消化不良,风火赤眼,无名肿毒。
相关配伍1、治消化不良:野黄瓜15-30g。煨水,当茶饮。
2、治火眼:野黄瓜捣绒,敷眼部。(1-2方出自《贵州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烂敷。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形态特性纵肋人字果又名:家莫里。植物全体无毛。茎高14-35厘米,中部以上分枝。根状茎粗而不明显,生多数须根。叶基生及茎生,基生叶少数,具长柄,为一回三出复叶;叶片草质,轮廓卵圆形,宽1.8-3.5厘米;中央指片肾形或扇形,长5-12毫米,宽7-16毫米,顶端具5浅牙齿,牙齿顶端微凹,叶脉明显,侧生指片轮廓斜卵形,具2枚不等大的小叶,上面小叶斜倒卵形,长6-14毫米,宽4-10毫米,下面小叶卵圆形,长及宽均5-9毫米;叶柄长3-8厘米,基部具鞘;茎生叶似基生叶,渐变小,对生,最下面一对的叶柄长2厘米。花小,直径6-7.5毫米;苞片无柄,三全裂;花梗纤细,长1-3.5厘米;萼片白色,倒卵状椭圆形,长4-5毫米,顶端钝;花瓣金黄色,长约为萼片之半,瓣片近圆形,中部合生成漏斗状,顶端近截形或近圆形,下面有细长的爪;雄蕊10,花药宽椭圆形,黄白色,长约0.3毫米,花丝长3-4毫米,中部微变宽。蓇葖线形,长1.2-1.5厘米,顶端急尖,喙极短而不明显;种子约9粒,椭圆球形,长1.5-1.8毫米,具纵肋。5-6月开花,7月结果。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300-1600m的山谷阴湿处。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
相关论述《全国中草药汇编》:“健脾利湿,主治消化不良。”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崔亚君 - 副教授,中药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