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红,中药名。为冬青科植物长梗冬青IlexpedunculosaMiq.的叶和枝叶。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散瘀止血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皮肤皲裂,瘢痕。
入药部位叶和枝叶。
性味味苦、涩,性凉。
归经归肺、肝、肾、大肠经。
功效祛风除湿,散瘀止血。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皮肤皲裂,瘢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晒干用。
形态特性长梗冬青,又名具柄冬青、长轴冬青。常绿灌木或乔木,高2-10(-15)m;幼枝近圆柱形,具纵棱角,淡褐色或栗色,无毛或节上被微小的微柔毛。叶可见于三年生枝上,叶片薄革质,卵形、长圆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2-3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圆形,全缘或近顶端常具少数疏而不明显的锯齿,叶面绿色,具光泽,干时栗黑色,背面淡绿色,干时褐色,两面无毛,主脉在叶面平坦或稍凹入,在背面隆起,侧脉8-9对,两面不明显;叶柄纤细,长1.5-2.5cm,上面具纵槽,背面具皱纹。聚伞花序单生于当年生枝的叶腋内,花4或5基数,白色或黄白色。雄花序为一至二回二歧分枝,具3-9花,总花梗长约2.5cm,二级轴长约3mm,花梗长2-4mm,小苞片披针形,长1-1.5mm,被微柔毛;花萼盘状,直径约1.5mm,4或5裂,裂片三角形,急尖,无毛;花瓣4或5,卵形,长约1.5-1.8mm,基部稍合生;雄蕊短于花瓣,花药卵球形;退化子房卵球形。雌花单生于当年生枝叶腋内,稀为具3花的聚伞花序,花梗细而长,长1-1.5cm,其中部具2枚钻形小苞片;花萼直径约3mm,4或5裂,裂片具缘毛;花冠直径约5mm,花瓣4或5,卵形,长约2mm,退化雄蕊短于花瓣,不育花药卵形;子房阔圆锥状,直径约2mm,柱头乳头状。单花的果梗长2.5-4cm,少数1-3果的果梗长约4.5cm;果球形,直径7-8mm,成熟时红色,宿存花萼裂片三角形,具缘毛,宿存柱头厚盘状,突起。分核4-6,椭圆形,长约6mm,背部宽约2.5mm,平滑,沿背部中线具单条纹,内果皮革质。花期6月,果期7-11月。
生长环境常生长于海拔1000-1300m的山坡灌丛及高山矮林中。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药材性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有的破碎或皱缩,长5-8cm,宽2-7cm,中部或近先端处常有细锯齿;黄绿色,叶柄长12-17mm;薄革质;气微,味微苦。
相关论述《湖北中草药志》:“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用于外伤出血,风湿关节痛,腰痛,跌打损伤,皮肤皲裂,瘢痕。”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崔亚君 - 副教授,中药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