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树皮,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蒙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的树皮。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痢疾,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气管炎,黄疸,痔疮。
入药部位树皮。
性味味微苦、涩,性平。
归经归脾、大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用于痢疾,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气管炎,黄疸,痔疮。
相关配伍1、治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柞树皮适量,水煎,候温泡脚30min(病重者可口服2-3匙),每日1-2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痢疾,肠炎,腹泻:柞树皮15g。水煎,日服3次。
3、治黄疸:柞树皮、煅炭研末。每服6g,日服3次。
4、治痔疮:鲜柞树皮捣烂,敷患处。(2-4方出自《吉林中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捣敷。
炮制采集加工春、秋季采,刮去外层粗皮,晒干或煅灰。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切1.5cm的方块。
形态特征蒙栎又名:蒙古栎,柞栎,柞树,小叶槲树,青刚栎。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紫褐色,有棱,无毛。顶芽长卵形,微有棱,芽鳞紫褐色,有缘毛。叶片倒卵形至长倒卵形,长7-19厘米;宽3-11厘米,顶端短钝尖或短突尖,基部窄圆形或耳形,叶缘7-10对钝齿或粗齿,幼时沿脉有毛,后渐脱落,侧脉每边7-11条;叶柄长2-8毫米,无毛。雄花序生于新枝下部,长5-7厘米,花序轴近无毛;花被6-8裂,雄蕊通过8-10;雌花序生于新枝上端叶腋,长约1厘米,有花4-5朵,通常只1-2朵发育,花被6裂,花柱短,柱头3裂。壳斗杯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1.5-1.8厘米,高0.8-1.5厘米,壳斗外壁小苞片三角状卵形,呈半球形瘤状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绒毛,伸出口部边缘呈流苏状。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3-1.8厘米,高2-2.3厘米,无毛,果脐微突起。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200-2100m的山坡向阳干燥处的疏林中,常与辽东栎、杨、桦等混生,有时成纯林。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等地。
药材性状树皮外表面暗灰色,具纵深裂,内面灰白色,平滑。气微,味苦、涩。
现代应用1、治疗小儿腹泻。
2、治疗感染性腹泻。
相关论述《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黄疸,急、慢性支气管炎,痔疮。”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丁平 - 博士,教授,生药学硕士生导师,中药学博士生导师 - 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