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叉”空舰导弹 “鱼叉”导弹系列是世界上装备量最大的反舰导弹。美国有200多艘、世界上有30个国家和地区近200艘水面舰队艇均装载了舰射“鱼叉”导弹,而配备空射“鱼叉”导弹的载机多达4 000架。
▲ “鱼叉”空舰导弹是美国航母舰载机最主要的反舰武器。
目前,各型“鱼叉”在全世界的装备量达1万多枚,占世界中近程反舰导弹市场30%的份额。“鱼叉”导弹有空射、舰射和潜射型。
▲ 印度从美国购买的P-8“海神”反潜巡逻机也挂载了“鱼叉”系列导弹。
空射型代号为AGM-84A,是麦道导弹系统公司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而研制的全天候高亚音速掠海飞行的空舰导弹。
▲ 美军的P-3C“猎户座”反潜巡逻机挂载“鱼叉”导弹训练。
1971年美国海军与麦道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1977年3月完成了作战鉴定试验,并开始生产,1978年服役。
▲ 美军P-3C发射“鱼叉”导弹的P-3。
美国海军的“鱼叉”挂在P-3“奥利安”海上巡逻机、S-3“北欧海盗”反潜机以及A-6和F/A-18攻击机上。最有名的空射平台是美国空军的B-52轰炸机,它的外挂架能携带8~12枚“鱼叉”。
▲ 两架美军S-3“北欧海盗”反潜巡逻机进行伙伴加油,加油机的翼下挂载了一枚“鱼叉”导弹。
“鱼叉”型号众多,性能不断改进,但气动外形、弹体结构基本一致。导弹的直径为343毫米,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翼与尾翼呈X-X配置。
▲ 对外展出的F/A-18F战斗机,其搭载的部分机载武器弹药中包括“鱼叉”反舰导弹。
“鱼叉”导弹动力装置由小型涡喷发动机与固体助推器组成,埋入式进气道设在导弹腹部两弹翼之间。典型型号射程130千米。
▲ “鱼叉”反舰导弹结构示意图。
导弹飞行中段由惯导系统与高度表控制,飞行姿态由数字计划机/自动驾驶仪控制。即使导弹发射方向与目标方向不一致(偏差小于90°),惯导系统仍能控制导弹转向目标。
▲ 台湾第26中队的F-16战斗机可以使用“鱼叉”导弹。
末制导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可在全天候条件下探测到大型舰艇,甚至快艇这样的小型目标。
“鱼叉”采用230千克重半穿甲战斗部,装药量90千克。战斗部有良好的防跳弹性能,能以7°的俯冲角从甲板或船舷穿入舰体内,由触发延时引信(即引信加上定时机构,可以延时几毫秒到几小时后才音爆炸弹。
延时装置可以采用机械和电子钟表原理,也可以燃烧延时药盘实现)引爆。此外,它还配有近炸引信,即使没有直接命中,也能靠引爆后的高压热气流和破片重创目标。
20多年来的战场应用表明,“鱼叉”导弹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空舰导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灵活反应能力,战场利用率也很高。
“飞鱼”空舰导弹 法国的“飞鱼”是第二代空舰导弹的典型代表,在英阿马岛战争中一举成名。“飞鱼”导弹于1968年开始研制。舰载型MM-38于1972年开始服役,装备法国和英国的巡逻艇、护卫舰。
▲ 法国“超军旗”虽然只是一种常规布局、装一台涡喷发动机的亚音速舰载攻击机,但其携带“飞鱼”导弹在马岛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AM-39“飞鱼”空舰导弹是MM-38的后继型,一架直升机可以携带2枚“飞鱼”。AM-39的外形与MM-38基本相似,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体呈圆柱形,头部为尖卵形。
▲ 法国“阵风”战斗机机腹吊挂的“米卡”空空导弹、“飞鱼”反舰导弹。
弹体可分为5个舱段:导引头舱,内装A1JAC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舱,内装计算机、雷达高度表、惯性平台和热电池;战斗部舱,内装半穿甲战斗部和触发延时引信;发动机舱,内装主发动机和助推器;控制舱,内装飞行控制设备。
▲ 不同发射平台的“飞鱼”导弹剖视简图,从上面数第二个为AM-39“飞鱼”空舰导弹。
导弹弹长4.69米,弹径350毫米,翼展1 100毫米,巡航速度M0.93,巡航高度15米。载机发射高度50~10 000米,±30°扇面角发射,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
▲ 在2003年阿布扎比防务展展出的AM-39“飞鱼”空舰导弹模型。
动力装置采用一台环形固体火箭助推器和一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导弹采用了反舰导弹传统的制导系统,其中包括飞行中段的惯性导航系统,用于掠海飞行的雷达高度表和末段的雷达导引头。AM-39的射程达75千米。
▲ 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发射“飞鱼”导弹的艺术作品。
法国是反舰导弹的出口大国。机载型AM-39“飞鱼”总产量的90%用于出口。“飞鱼”与美国的“鱼叉”合计占世界反舰导弹生产和出口量的60%。
▲ 被“飞鱼”导弹击中的英军“谢菲尔德”导弹驱逐舰。
独树一帜的俄罗斯空舰导弹
▲ 俄罗斯空面武器示意图,可以看出不同导弹和炸弹的尺寸差异大小。
“白蛉”E反舰导弹 俄罗斯的“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又名3M80,分空舰型(Kh-41)和舰舰型(SS-N-22“日炙”)两种。
▲ 俄3M80(北约代号SS-N-22)超音速舰舰导弹,Kh-41与它外形和结构相似。
“白蛉”由俄罗斯彩虹设计局研制,1984年定型,出口型称为3M80E或“白蛉”-E。空舰型主要装备苏-30和苏-33战斗机。
▲ 俄3M80(北约代号SS-N-22)系列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结构示意图。
“白蛉”-E采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末段飞行速度达2 800千米/小时,射程为120千米。导弹采用惯性中段制导+主动/被动雷达导引头。
▲ 俄Kh-41超音速反舰导弹。
弹尾有4片控制舵面,由连接无线电高度表的自动驾驶仪控制掠海飞行弹道,高度表自动测定浪高,确定最低掠海飞行高度,巡航高度距海面20米,末段掠海高度7米。
距目标5~7千米时,导引头开机,实现完全自主飞行。导引头有三种工作模式:
全被动模式,由导引头寻找目标舰的雷达辐射;
目标舰雷达信号不强时,用主动雷达工作;
被动和主动复合制导。
“白蛉”E装有300千克的侵彻战斗部,内装150千克高能炸药。导弹具有很高的末段飞行速度,加上剩余燃料,破坏效果相当强。因此,“白蛉”-E对敌方任何舰艇编队都具有非常大的威胁。
Kh-29反舰导弹 该弹北约称AS-14“小锚”导弹,是俄罗斯固体火箭发动机战术空地导弹系列中的导弹。
▲ 苏-30战斗机发射Kh-29空舰导弹。
Kh-29导弹弹长3.9米,弹径0.38米,翼展1米,重量630千克,弹头250千克,射程12/35千米。
▲ 苏-30战斗机发射Kh-29空舰导弹。
该导弹包括早期的Kh-29和改进型Kh-29M系列导弹。Kh-29M有半主动激光寻的Kh-29ML、电视制导的Kh-29T和被动雷达寻的Kh-29MP等。
▲ 电视制导型Kh-29导弹。
采用半主动激光寻的Kh-29ML用于苏-17M、苏-17M2、苏-17M3、苏-24M和苏-25飞机;采用电视制导的Kh-29T导弹用于米格-27D、米格-27K、米格-27M,苏-17M4、苏-24M和苏-25飞机;被动雷达寻的制导的Kh-29MP导弹只用于苏-17M发射。
Kh-35“天王星” 1984年4月,俄罗斯新星设计局开始研制一种通用(舰射、空射和岸防)反舰导弹。
▲ 与卡-52K武装直升机一同展出的Kh-35导弹。
Kh-35为空射型,于1994年装备部队,3M24为舰射型。该导弹基本上是美国“鱼叉”反舰导弹的翻版,布局和性能均与后者相似。
弹长3.75米,弹径420毫米,飞行速度M0.9。动力装置由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涡喷发动机组成。
▲ 俄罗斯Kh-35导弹的剖视图。
导弹采用90千克轻质高爆破片杀伤/燃烧战斗部。空射型可从200~5 000米高度发射,射程150千米,用于拦截小型快艇和小型突击登陆舰,还能攻击排水量5 000吨的运输船。
▲ 俄罗斯Kh-35导弹。
Kh-31系列空舰导弹 该系列导弹是俄罗斯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采用最新火箭/冲压发动机的战术导弹,1991年迪拜航展首次对外展出。
▲ 俄罗斯Kh-31(AS-17)空舰导弹。
目前确定有Kh-31A反舰型和Kh-31P反辐射型两种型号,另外还有Kh-31U增程型和Kh-31H改进型两种反辐射型号在研。
由于该系列导弹的最高速度高达M3以上(3倍音速),因此颇受西方国家关注。
▲ 俄罗斯Kh-31(AS-17)导弹。
Kh-31导弹由俄罗斯星辰设计局研制,它对苏联的战术空对地导弹发展来说是新的尝试,尤其是导弹所使用的一体化火箭/冲压发动机系统是继SA-6防空导弹后第二种采用该动力系统的俄制导弹。
▲ 俄罗斯Kh-31P导弹和苏-30战斗机。
Kh-31的弹体后段装有4台环绕弹体的火箭/冲压发动机,占导弹全长的2/3左右,每台发动机的后段装有梯形稳定翼和方形控制翼,每台控制翼的顶端装有一条特殊的皮脱导流管。
▲ 俄罗斯Kh-31P导弹。
导弹发射时先启动火箭发动机,当速度到达M1.8时再启动冲压发动机,并加速至M3巡航速度。
▲ 俄罗斯Kh-31PD导弹,为该系列较新的型号。
Kh-31A和Kh-31P目前均有两种长度不同的衍生型,全长分别为4.7和5.23米,弹径360毫米,翼展1.15米,发射重量约600千克,配备90千克重的高爆破片弹头。
▲ 2016年8月,苏-30SM在阿赫图宾斯克试飞中心携带多型机载武器进行测试,在进气道下方挂载的就是Kh-31导弹。
Kh-31A配备有主动雷达导引头,发射后先采用惯性制导,Kh-31A和Kh-31P的制导系统均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在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下作战。
▲ 在珠海航展展出的Kh-31AD/PD导弹模型。
Kh-31A最小射程为5 000米,1型和2型的最大射程分别为50和70千米。
▲ 俄罗斯Kh-31导弹。
Kh-31P的最小射程约10千米,1和2型的最大射程分别可达60和200千米。
Kh-31是苏-27/30系列和米格-29等战斗机的重要机载空地武器,在国际航展中常与这两种战斗机搭配展出。
▲ Kh-31现已装备苏-34战斗轰炸机。
美国对Kh-31也充满兴趣,曾以靶弹的名义向俄罗斯定购了一批,交由波音公司将这些导弹改成美国海军演习使用的MA-31超音速靶标。
▲ 美国以Kh-31(AS-17)空舰导弹为基础研发的MA-31靶弹。
2002年8月,俄罗斯决定停止向波音公司交付34枚Kh-31。先前俄罗斯方面已向波音公司交付了15枚导弹。波音公司总共想购买100枚Kh-31A,但俄方担心美国开发出对抗Kh-31A的有效措施,从而减弱该导弹的市场需求。
Kh-59空地(舰)导弹 该导弹是一种中程空地(舰)导弹,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弹翼呈X形,通常由苏-24M战斗轰炸机携带发射,是俄罗斯空军摧毁重要地面目标的首要武器。
▲ 俄罗斯Kh-59ME(AS-18)导弹。
Kh-59M增大了射程,扩大了攻击目标的种类并提高了战斗部威力,曾出口印度等国。
▲ 俄罗斯Kh-59ME(AS-18)导弹。
Kh-59MK由彩虹设计局设计,斯摩棱斯克航空制造厂制造。导弹长5.7米,重930千克,战斗部为侵彻式,重320千克。
▲ 俄罗斯Kh-59MK(AS-18)导弹。
Kh-59MK与Kh-59M的区别很大。首先,Kh-59M采用电视指令制导,而Kh-59MK采用主动雷达自动寻的。
其次,Kh-59MK将Kh-59M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改为使用液体燃料的36MT型涡扇发动机,从而使导弹飞行距离由115千米增加到285千米。
▲ 俄罗斯Kh-59MK导弹使用的36MT涡扇发动机。
Kh-59MK可以继续使用Kh-59M原有的维护设施、修理模式等。
Kh-59MK导弹发射瞬间,载机允许的飞行速度范围为600~1 100千米/小时,高度范围为200~11 000米。
▲ Kh-59MK是俄罗斯推出的一种较新型反舰导弹,采用涡扇发动机和主动雷达制导。
导弹巡航速度为900~1 050千米/小时。导弹发射时目标进入角小于±45°,在海面上空巡航飞行高度为10~15米,在目标区域飞行高度降至4~7米。
▲ Kh-59MK2 是俄新型隐身空射巡航导弹,最大射程 290 千米,具备较强的防区外打击能力。
导弹命中概率:对驱逐舰、巡洋舰目标为0.9~0.96,对小型舰艇0.7~0.93。
主动雷达自动导引头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对巡洋舰为25千米,对一般舰艇为15千米。主动雷达导引头天线摆动方位角±45°,俯仰角+10°~-20°。
▲ 在2015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Kh-59MK2导弹,最大射程 290 千米,具备较强的防区外打击能力。
苏-27飞机可挂载5枚Kh-59MK。苏-30MKK发射该导弹时,对驱逐舰、巡洋舰目标最大射程为285千米,对小型舰艇为145千米。导弹发射时距目标的最小距离为5~25千米。
一枚Kh-59MK足以摧毁小型舰艇,如要摧毁巡洋舰或驱逐舰一类的大型水面舰只,平均需要1.8和1.3枚导弹。
瑞典——不容小觑
瑞典与苏联差不多同一时期研制了二战后最早的空舰导弹,其RB-04于1949年研制,1958年服役,使用主动雷达制导,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后不管的空舰导弹。
RBS-15F“尔布斯”是瑞典的萨伯·博福斯导弹公司在RBS-15M舰舰型导弹基础上发展的空舰导弹。
该弹于1982年开始研制,1986年首次在“龙”式战斗机上进行发射试验,1989年开始进人瑞典皇家空军服役。
▲ 挂载RBS-15空舰导弹(黑色整流罩)的瑞典“鹰狮”战斗机。
RBS-15F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前缘后掠三角形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前部,4片前缘后掠切梢三角形稳定弹翼位于弹体后部,每片弹翼后缘各带一片副翼,导弹飞行时的俯仰和横滚由副翼控制,偏航由前舵的一对垂直舵面控制。前舵呈十字形配置,弹翼呈X形配置。
▲ JAS-39“鹰狮”战斗机与其使用的机载武器,可以看到RBS-15空舰导弹。
圆柱形弹体头部呈卵形,尾部呈截锥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分为4个舱段:导引头舱、控制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导引头舱内装Ku波段末端主动雷达。
▲ RBS-15空舰导弹结构示意图。
控制舱内装舵机、电源、自动驾驶仪、雷达高度表和计算处理装置。该舱段外壳装4片控制舵面。
战斗部舱位于弹体中央,内装半穿甲爆破战斗部、保险执行机构和触发延时引信,战斗部重200千克。
发动机舱位于弹体尾部,外壳装4片稳定弹翼,内装一台涡喷发动机。
RBS-15F弹长4.35米,弹径500毫米,翼展147毫米。发射重量630千克,最大射程90千米(其改进型射程可达200千米),最大速度M0.9。
制导系统采用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该导弹现已装备瑞典“鹰狮”战斗机。
挪威NSM——空舰导弹的未来?
2009年1月31日,挪威军方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军炮兵靶场再次进行了NSM反舰导弹试验。
挪威康斯伯格防御&航空航天公司称这次试验“非常成功”。导弹按预定弹道完成飞行并摧毁了靶船。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复杂机动,研制者认为,这证明导弹对其它反舰导弹具有优势。
▲ 挪威NSM反舰导弹也可以由直升机携带,这种导弹正争取作为F-35的空舰武器,以获得大量订单。
NSM导弹一开始是为挪威本国海军研制的。康斯伯格将向本国海军提供总额约3.8亿美元的NSM导弹,用于装备“南森”级和“盾牌”级轻型护卫舰。
▲ 挪威“盾牌”级导弹艇在其后部有两组NSM导弹发射装置。
▲ 挪威“南森”级护卫舰。
2007年康斯伯格公司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定了关于联合研制机载型NSM即JSM(Joint Strike Missile)导弹的合同。预计该导弹将装备F-35 “闪电”Ⅱ隐身战斗机,挪威和许多国家都打算购买该机。
▲ 挪威空军的F-35战斗机,未来将搭载NSM导弹作战。
JSM导弹的试验将不少于3年。未来F-35可能成为数量最多的多用途战斗机,NSM导弹也有望成为同类机载导弹中最畅销的型号。
到目前为止,NSM导弹除了挪威和波兰等国外,位于亚洲的日本已经为本国的F-35战斗机选择了NSM导弹。
康斯伯格公司强调,洛马公司的选择再次证明NSM导弹对于其它同类产品的优势。但挪威人的目标不仅限于F-35战斗机。
据悉,NSM还适用于“台风”和“鹰狮”战斗机。康斯伯格公司称,北约许多成员国和其它一些非北约国家已经对该导弹表现出兴趣。
NSM导弹具有独一无二的机动性,能突破最先进的防空系统,消灭水面和陆地目标。
根据“俄罗斯武器”网的资料,NSM导弹采用成型弹体、吸波材料和复合材料,正常气动布局,折叠式上翼,4个尾舵。重400千克时射程大于150千米,有的资料称可达180千米。
▲ 挪威康斯堡公司在2003年阿布扎比防务展展出的“海军攻击导弹”(NSM) 。
采用混合动力装置,中段制导系统为惯导+GPS数据修正。弹载设备还包括采用雷达地形匹配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发射前向导弹计算机输入航线数字地图。
▲ 挪威NSM“海军打击导弹”。
导弹装有新型高灵敏度、宽视场、抗干扰热成像自导头,它甚至可以在目标借助于水防护系统降低热辐射的情况下发现目标。导弹采用延时侵彻爆破战斗部。
▲ 挪威NSM导弹在位于法国土伦附近的试验场进行发射试验。
除美国外,NSM的第一个国外买家是波兰。2009年1月,NSM在波兰于去年底宣布的招标中获胜。
参加竞标的除了NSM外,还有最新改型的具备对地攻击能力的瑞典RBS-15 Mk.3反舰导弹。康斯伯格公司与波兰的合同数额为1.15亿美元,计划2011年开始交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