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颠茄,中药名。为茄科植物刺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的全株。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海南、江西、福建、台湾、江苏、河南(栽、培)、辽宁(栽培)等省。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拔毒之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疮疖,慢性骨髓炎,淋巴结核,冻疮,胃痛。
入药部位全株。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散瘀消肿,止痛拔毒。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疮疖,慢性骨髓炎,淋巴结核,冻疮,胃痛。
相关配伍1、治跌打肿痛,痈疮肿痛:鲜颠茄根捣敷;或用颠茄茎叶晒干煅存性为末,调茶油敷患处。
2、治扭挫伤:丁茄、黄姜、韭菜根。共捣烂外敷。(1-2方出自《果实类中草药彩色图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0.3-0.9g研末。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全株有毒,以未成熟的果实毒性最大,误食出现口渴、咽喉灼热、吞咽困难、皮肤干热潮红、瞳孔散大、实物模糊、烦躁不安、幻觉、谵语,甚至发生惊厥等症状。青光眼病人禁用,以免增加眼压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失明。用量不宜过大。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性直立草本至亚灌木,高30-60厘米,也有高达1米的,植物体除茎、枝外各部均被具节的纤毛,茎及小枝具淡黄色细直刺,通常无毛或稀被极稀疏的纤毛,细直刺长约1-5毫米或更长,纤毛长约3-5毫米。叶阔卵形,长5-10.5厘米,宽4-12厘米,先端短尖至渐尖,基部心形,5-7浅裂或半裂,裂片三角形或卵形,边缘浅波状;上面深绿色,被稀疏纤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纤毛在脉上分布稀疏,在边缘则较密;侧脉与裂片数相等,在上面平,在下面凸出,分布于每裂片的中部,脉上均具直刺;叶柄粗壮,长2-5厘米,微具纤毛及较长大的直刺。聚伞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长不超过2厘米,单生或多至4朵,花梗纤细被直刺及纤毛;萼杯状,长约5毫米,直径约8毫米,外面具细直刺及纤毛,先端5裂,裂片卵形;花冠白色,筒部隐于萼内,长约2.5毫米,冠檐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1厘米,宽约4毫米,端尖;花丝长约2.5毫米,药长为花丝长度的2.4倍,顶端延长,顶孔向上。子房球形,无毛,花柱长于花药而短于花冠裂片,无毛,柱头头状。浆果扁球状,直径约3.5厘米,初绿白色,成熟后橙红色,果柄长2-2.5厘米,具细直刺;种子干后扁而薄,边缘翅状,直径约4毫米。
生长环境喜生于路旁荒地、疏林或灌木丛中,海拔350-1180米。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海南、江西、福建、台湾、江苏、河南(栽、培)、辽宁(栽培)等省。
药理作用1、具有兴奋心血管平滑肌作用。
2、对肉瘤S18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广西实用中草药》:“治冻疮:丁茄,煎水熏洗患处。”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董丽莎 - 教授 - 贵阳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