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吴明曦研究员谈智能化战争中的城市作战

中国兵工学会

已成主流和焦点的城市战

记:书中对于未来城市作战,专门用了一章来介绍分析。我们看看国际新闻也能感受到,现在城市战确实成了很常见的一种作战方式,从伊拉克到叙利亚。为什么城市战这么多?
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人口密集、政治敏感、经济发达,科技、教育、文化集中,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十分突出,必然成为各种军事对抗的重要目标和争夺焦点,这是一个趋势。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作战前后方的界限日益模糊,城市外围的联合作战与城市里面的巷战就逐渐变为一体化了。但人们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城区内的战斗行动。美军认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是夺占城市而不是攻打山头”。
城市是最复杂的战场,建筑密集、街道纵横、目标众多。军事目标、民用目标,地上目标、地下目标,固定目标、移动目标,设备设施等硬目标,重点人物和社会组织等软目标,都有。城市作战,环境对装备和技术的限制条件最多,简单的方法和手段,难以解决街道、巷子、室内和地下作战面临的诸多问题,难以预防和控制游行、示威、骚乱、恐袭等社会问题。依靠智能科技和军事智能化来解决城市作战中的复杂性问题,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记:有关城市战的战例,您在书中列举的也比较多,各有特点。1993年摩加迪沙的“黑鹰坠落”,反映出一些什么特点?
吴:这次作战,是美军海外作战的“滑铁卢”。行动前,美军高级指挥官托马斯·蒙哥马利少将就申请派遣一个应急机械化步兵部队和一个装甲特遣队,这样能在摩加迪沙的街道实施自由行动。但美国的政治领导层仍专注于在索马里发挥有限和短期的作用,拒绝了这一请求。于是美军后来的突袭行动,是用直升机将特种作战部队插入了摩加迪沙最牢固的部族防御地区之一。从特种作战角度来看,这个行动计划安排周密,是可行的。但后面使用一支“悍马”车队而不是装甲车队,导致了灾难性后果。特遣部队突击队员立刻就发现,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社区,而是整个城市的围追堵截。无厚重装甲防护的“悍马”车、直升机,遭受了步枪机枪、火箭筒疯狂的近距离蜂群攻击。在经历严重人员伤亡和“黑鹰坠落”后,最终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巴基斯坦装甲兵与机械化部队、马来西亚机械化步兵应急分队的支持下,最终脱离了与索马里部族人员严重接触。
美军的这次“滑铁卢”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环境下作战,良好的装甲防护不可缺少;二是质量优势代替不了数量优势。虽然美军装备性能优异、作战人员训练有素,但面对成千上万、数量众多的部族武装,也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记:城市战中没有装甲部队不行。但车臣战争的第一次格罗兹尼战斗中,俄罗斯的装甲部队表现很差,是什么原因?
吴:首先是车臣武装的单兵素质、武器装备,远远高过索马里的部族武装分子。车臣武装两个营的战士里,近一半是西方强国退役的特种兵。战斗中他们分为作战小组,配备火箭筒、狙击步枪、重机枪,机动灵活。其次是俄军过于简单看待问题,没有估计到城市环境对防御者来说,到底有多大优势。对方可以从多层建筑物上方和内部的攻击位置,顺利转移到地下室、下水道,打击装甲车辆顶部、侧面、后部等薄弱部分,这些地方大多是俄军坦克车辆的火力死角,最终造成了大量装甲车辆被毁。俄军过分依赖坦克装甲车辆,没有进行严密的战场情报准备,不熟悉城市地形差别对机械部队的影响,缺乏城市作战训练、步兵和坦克协同训练,导致了第一次格罗兹尼作战的失败。

▲ 车臣战争中俄军两次进攻格罗兹尼,表明装甲部队协同步兵小分队进攻,才适合城市战

第二次格罗兹尼作战,俄军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调集2 000余名特种部队成员,以小组对小组;进行详尽的战前侦察,包括对下水道等市政设施;多用BMP系列步兵战车、多管火箭炮、火焰喷射器等兵器;重视电视报道、报刊文章的舆情控制,以及实施有效的心理战、电子战等。最终,俄军获得了第二次格罗兹尼作战的胜利。
记: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意外轻松地攻占巴格达。此后在费卢杰,也取得了城市战的胜利。叙利亚战争中,以库尔德武装为主的拉卡之战也获得了胜利。这三场城市战有什么共同点吗?
吴:有一些共同点,但不同点更大。美军轻松攻占巴格达,主要在于大兵压境,战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特别是通过网络攻防接管了伊拉克军队的指控系统,发送电子邮件实施网络心理战,导致大批伊军指挥官临阵脱逃。所以从科威特到巴格达,占领过程显得很轻松,甚至都出乎美军意料。
费卢杰一战就不同了,是一场很血腥的城市战。因为城里的反政府武装和恐怖分子多达上万人。和俄军第二次格罗兹尼作战一样,美军没有长驱直入,而是步步为营,逐房逐街一一清剿。他们还注意在背后留下守备部队和狙击手,防止武装分子的渗透,因此最终以不算很大的代价夺取了全城。在费卢杰,美军的最大功臣可能要归属M1A2坦克。它们在战斗中两辆一组,相互协作,充当先锋、推倒路障、炸毁掩体、掩护步兵。虽然遭遇了很多火箭弹、路边炸弹,但整个战役中只有2辆被炸伤。

▲ 美军在伊拉克费卢杰的城市战,装甲部队、狙击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叙利亚拉卡之战,民主联军在以美国为首的强大空中火力的支援下,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方式的策略,打完一仗、休整一段,逐步截断敌对外通路,促敌主力撤出而后包围歼灭。他们准备充分后集中兵力攻击,胜利后顺势追击,不盲目冒进,打有准备之战,这是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背后也有美军智囊团的支持甚至直接指挥的影子。反观伊斯兰国,虽然采取了自杀式攻击、同归于尽等极端方式,但由于没有空中优势,没有武器弹药的供应和强大的外援,最终随着包围圈的收缩,被消灭。
记:城市密集建筑、街区纵横和复杂社会环境,对作战行动有哪些影响?智能化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吴:对于城市进攻部队而言,城市就像一个巨大而坚固的“黑箱”,里面环境复杂、结构多变、目标众多、军民难分,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对作战行动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障碍。
一是目标看不清。军事打击目标隐蔽于各种建筑物、地下设施中,难以及时发现、准确定位;重要目标人物和群体,难以跟踪识别和快速区分。

▲ 坦克在城市中作战,会受到建筑、爆炸烟雾的影响,视野受限

二是手段受限制。军事力量与密集人口混杂,军事装备与民生设施相互交织,各种传统武器装备很容易造成较大附带损伤,难以充分发挥效能。
三是部队展不开。城区街道阻隔,战场容量有限,兵力兵器机动、射击受限,打击难度大,大兵团难以展开。
四是指控能力弱。战场观察受限,通信易受高大建筑阻隔和各种电磁信号干扰,上下级、左右邻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指挥控制部队行动和组织实时协同难度大。

▲ 复杂的电磁环境,会削弱城市战的指挥控制能力

五是行动风险高。作战部队置身于高楼大厦林立、地下设施发达的环境中,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立体狙击、伏击和偷袭,还会遇到化装成平民的恐怖分子近距离袭击。
六是舆情控制难。一旦发生误伤、误炸,容易引发“蝴蝶效应”。在通信设施完备、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城市,会有无数双眼睛紧盯战场,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直播战况。一些误伤平民、破坏民生设施、打击敏感目标等事件,极易受到炒作,无限放大,误导民众,甚至可能引发全球反战风暴。
总之,城市因其特殊性,利守不利攻,利小不利大,利独不利联,利近不利远,利控不利毁。这些,既是城市建筑和社会环境给作战带来的影响,也是智能科技研究和军事智能化建设的需求所在、重点所在。
未来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发达的城市空间作战,其作战方式和理念一定会区别于传统城市环境。必须针对城市特点和发展要求,在环境充分感知、目标精确定位、实施精准打击、增强指控能力、控制行动风险、减少附带损伤、预防舆论危机、适应社会变化等方面,提出新的作战理论、概念和方式,用新的理念、思路、措施、办法提升作战能力。

▲ 美军20多年前就专门建立了演练城市战的模拟城区

记:您在书中说打好城市战,要具备多域透视与感知能力,主要有哪些特点与要求?
吴:“更多、更好、更准的信息”,是城市作战面临的重大挑战。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多域战场,既有陆海空天作战力量的支援和交互,又有地上与地下、地面与低空、室内与室外的争夺,还有网络与电子攻防、舆情引导与干预、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控制、社会和人文资源的掌控,甚至核生化污染源的发现和处置等多功能域的作战任务。敌人可能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和每个角落。因此城市作战首先需要的,就是多域多源透视和感知能力。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卫星、无人机、人工情报和其它侦察手段,对城市作战环境与目标进行多模态的持续侦察监视,并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构建城市地理、交通、电磁、社会、人文等多维图像,系统全面地透析城市。

▲ 城市中,可利用的立体交叉空间非常多,因此基于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战前准备、战场侦察,是打好未来城市战的第一步

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全,城市作战对情报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互联网等非传统情报搜集方式和数据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单一的情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需要分析多维多源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搞清这些信息和行为的意图,将网络信息与战斗部队的侦察行动结合起来。
书中未来城市作战一章,重点介绍了网络大数据关联算法在收集多种软硬目标方面的作用。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开源信息大数据采集分析,围绕政府首脑、军方领导人、指挥机构、军队驻守、机场码头、交通枢纽等,进行网络数据爬取和建模,结合侦察监视ISR系统和人工情报,积累历史数据和动态实时数据,为战役和战术态势感知提供情报服务。还有电子信号侦察,通过手机定位分析城市人群流向分布以及个人行踪轨迹;利用各类监控系统实施图像追踪和人脸识别;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建设DNA数据库、指纹库、视网膜库、声纹库和身份证图像库等。
记:以物理域为主的城区争夺控制仍然很重要吗?有哪些智能化要求?
吴:以物理域为主的城市中心区域作战,仍然是智能化时代争夺的核心和焦点。传统城市物理空间作战,虽然越来越精确化、立体化,但也免不了狂轰滥炸,造成过大的附带损伤。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仍有一定普遍性。从战争文明化的趋势来看,未来城市物理空间作战,不应该如此。
战术层面,未来城市作战很可能是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下的有人指挥、无人为主的立体、精确作战,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以进攻作战为例,首先根据事先掌握好的目标信息和背景情况,采取中低空无人机分布式集群等方式,实施城市街区精准探测、跟踪与打击。然后以地面无人平台为主实施前端破障与目标引导,依托有人平台实施后方指挥,依靠前后方伴随火力系统,结合空中侦察与打击,对地面装甲目标、街道隐蔽火力点、建筑物内部和楼顶的狙击手,实施立体精确打击。同时指挥人机混编队特战小组与单兵系统,采取“机器在前、人在后”等模式,在建筑物内部、地下停车场、地下坑道、地铁等环境,实施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对城市的死角和盲区进行搜查和清剿。
未来城市中心区域的争夺与街区作战,从装备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天基信息应用系统、无人机侦察与精确打击系统、地面伴随精确火力支援系统、有人无人协同的突击系统、人机混合编组的士兵系统、软硬结合的区域封锁隔离系统、以反蜂群和恐怖袭击为重点的防卫系统等。
记:除了物理域争夺外,城市虚拟与跨域作战也很重要吗?有哪些智能化重点?
吴:未来城市作战,将从传统以物理空间作战强攻模式为主,转变为虚拟与物理空间互动融合、攻心为上、低附带损伤新的作战模式。虚拟空间作战与跨域行动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突出,体现在战前、战中、战后和平时全过程,主要包括感知与认知对抗、舆情控制与干预、重点目标和人群监视、电子欺骗和干扰、区域硬软封锁与隔离、战后防卫与反恐、人群应急疏导与管理、关键基础设施管控等任务和内容。
战前,要了解当地城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了解族群居住的构成情况,对重点目标和人群实施跟踪,对守城之敌实施网络攻防、电子欺骗、电子干扰甚至接管其指挥控制系统。战中,要针对区域夺控、封锁隔离、街区和建筑物争夺等军事行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导航定位等信息技术,对作战区域敌军、民众人群动向实施态势感知、趋势研判与预警、疏导等辅助决策,实现重点目标引导、人群行为控制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战后,为防止重要目标、关键基础设施被敌破坏和袭扰,针对城市的政府建筑、交通枢纽、机场、码头、广播电台、电视台、移动通信与数据中心、电厂、水厂等重要目标,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武器装备进行防卫。利用城市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合舆论战、心理战等装备,控制社会舆论导向,促使敌武装人员停止抵抗,消除民众恐慌心理,争取民心民意,尽快恢复城市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