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皮,中药名。为樟科樟属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树皮。植物樟,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台湾为最多。具有祛风除湿,暖胃和中,杀虫疗疮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胃脘疼痛,呕吐泄泻,脚气肿痛,跌打损伤,疥癣疮毒,毒虫螫伤。
入药部位树皮。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效祛风除湿,暖胃和中,杀虫疗疮。
主治风湿痹痛,胃脘疼痛,呕吐泄泻,脚气肿痛,跌打损伤,疥癣疮毒,毒虫螫伤。
相关配伍1、治急性肠炎,①樟树二重皮30g,乌药9g,水煎,分3次服。(《福建药物志》)②樟木二层皮60g,番稔叶(番石榴、鸡屎果)10片,辣蓼根45g(炒黄),水煎服。(《岭南草药志》)
2、治风湿关节痛,樟根二重皮,地胆草各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3、治湿气脚肿,樟木皮500g,蛤蒟250g,杉木皮500g。煎汤熏洗。(《陆川本草》)
4、治皮肤瘙痒,樟树皮、油茶枯、枫树皮各适量。水煎洗患部。(《福建药物志》)
5、治对口疮,樟树二层皮捣烂,调蜂蜜,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6、治酒醉,樟树皮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浸酒,10-15g。
外用:适量,煎水洗。
药理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炮制采集加工:全年可采,剥取树皮,切段,鲜用或晒干。
鉴别药材性状:树皮表面光滑,黄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纵裂沟缝。有樟脑气,味辛苦。
形态特征樟,别名乌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区通称),小叶樟(湖南),傜人柴(广西)。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柄细,长2-3厘米,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叶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柔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厘米,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柔毛。花两性,长约3毫米,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毫米,无毛;花被简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毫米,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长约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l毫米。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毫米,先端平截,直径达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l1月。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
相关论述1、《纲目拾遗》:“治天行瘟疫,湿毒流注,浴疥癣,洗脚气。”
2、《岭南草药志》:“散风消肿,止痒镇痛。”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董丽莎 - 教授 - 贵阳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