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柴胡汤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柴胡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史载之方》卷上。具有疏风解表,滋液润肠之功效。主治表邪未解,津液内虚,恶风发热,头痛目眩,咽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浮洪数。

组成柴胡、前胡、防风、杏仁(去皮尖)、羌活、茯苓、甘草、芍药各一分,麦门冬(去心)一分,干地黄八珠,半夏二铢。

用法上为粗散,水一盏,葱白一根,同煎三四钱匕,取八分,去滓,食后服,或不拘时候。

功用疏风解表,滋液润肠。

主治表邪未解,津液内虚,恶风发热,头痛目眩,咽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浮洪数。

方义方以柴胡疏透表邪,畅利气机;生地滋阴润肠,清热止渴,共为君药。防风、羌活疏风解表;杏仁利肺下气,润肠通便,白芍养血润肠,麦冬清热生津止渴,均为臣药。佐以前胡宣散表邪,利肺下气,茯苓健脾,半夏和中,葱白解表,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药。全方配伍,表里双解,邪正兼顾,使表解里和,胃肠得润,大便自通。

运用本方主治证为表邪未解,邪气入里,化热伤津,肠道失润者。

加减化裁若里热盛者,可去茯苓、半夏,加大黄、玄参等;气滞胀满者,加枳实、厚朴、槟榔等药。

附注**附方1:**柴胡汤

组成 柴胡四两,白术、芍药(一方作紫蕤)、甘草各二两,苁蓉一两,芎(艹穷)二两,麦门冬二两,干地黄五两,大枣三十枚,生姜六两。

主治 曾伤六月胎者。

出处 《千金》卷二

**附方2:**柴胡汤

组成 柴胡八两,桃仁五十枚,当归、黄耆,芍药各三两,生姜八两,吴茱萸二升。

主治 产后往来寒热,恶露不尽。

出处 《千金》卷三

**附方3:**柴胡汤

组成 柴胡三两,枳实三两(炙)、栝楼三两,黄芩三两,栀子仁三两,茵陈三两,龙胆二两,大黄三两(切)。

主治 天行五六日,壮热,骨烦疼,兼两胁连心肋下气胀急硬痛,不能食,恐变发黄者。

出处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附方4:**柴胡汤

组成 知母二两,生姜三两,萎蕤三两,柴胡八两,大黄三两,黄芩二两,甘草一两(炙),人参一两,半夏二两(洗),桑螵蛸七枚(炙)。

主治 伤寒八九日,腹满,外内有热,心烦不安。

出处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附方5:**柴胡汤

组成 柴胡(去苗),射干,防葵(去芦)、牡丹皮、大黄(皂荚水二钟煮干),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紫菀(去土),葶苈子(隔纸炒)、紫苏子各二两。

主治 肺壅热,上膈昏滞,头面及鼻内生疮,精神不爽,胸中烦渴。

出处 《普济方》卷二十气饮《护命》

**附方6:**柴胡汤

组成 柴胡(去苗)、葛根(锉)、枣肉(焙)、甘草(炙)、槟榔(锉)、常山、乌梅(去核,焙)、草豆蔻(去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四两。

主治 脾疟,寒多热少,有汗,头目昏暗,背胛拘急,或胸膈痞闷,呕逆咳嗽,心腹胀痛,面黄肌瘦,肢节疼倦。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附方7:**柴胡汤

组成 柴胡(去苗)、茵陈蒿各一两,升麻、龙胆各三分。

主治 黄疸、通身并黄。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十

**附方8:**柴胡汤

组成 柴胡(去苗)一两,枳壳(去瓤,麸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尽)各三分,黄连(去须)半两。

主治 肾虚,牙齿龈肿,膈上热。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二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