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微型陆块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微型陆块又称微陆块,是指被洋壳所包围、相对较小的陆壳区域,如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有的微型陆块位于海平面之下,如海底高原,其陆壳常有所减薄。

洋中海台是指洋盆中孤立的海底高原,大多位于水深4000~5500米处,上覆以钙质为主的厚层沉积物,通常无明显的火山、地震等构造活动。有些则具有陆壳性质,可认为是大陆裂离出来沉没的碎块,也称微型陆块。1

概念微型陆块是指大陆裂离出来沉没的碎块,其地壳比周围洋底厚,但仍小于正常陆壳,如印度洋的马斯克林海台。2

特点在一些洋底隆起区,如海底高原或海台,不但地壳厚度大,而且在有些海台或海隆区的地震学和岩石学资料方面还显示大陆地壳所特有的花岗岩质层。它们可能是大陆破裂、分离漂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碎块,一般称为微大陆或微型陆块,其地壳厚度大于正常洋壳,但小于正常陆壳。它们可能是大陆在裂离漂移过程中遗下来的碎块,往往有平坦的顶部和较陡的斜坡。微型陆块的地壳厚度虽明显大于正常的大洋壳,但一般小于正常的大陆壳。较薄的大陆型地壳也称次大陆型地壳,而海底火山和无震海岭较厚的大洋型地壳则可称次大洋型地壳。

总之,除少数微型陆块外,大洋盆地广泛发育大洋型(或次大洋型)地壳,大陆架和大陆坡则属大陆型(或次大陆型)地壳,它们实际上是大陆地块在水下的自然延伸,是沉没的大陆地块部分,故有人把大陆架和大陆坡合称为大陆台地。3

微型陆块通常起源于某一大陆,是大陆裂解、漂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大陆碎块,在随后的板块运移、汇聚作用下,可再拼贴增生于陆缘成为地体或较小的陆块,构成大陆的一部分。在大陆边缘褶皱带中,常镶着古老的岩块。它们可能是古陆边缘的一些岛屿,从邻近大陆块上分裂出来的微型陆块。在这些陆块上也可以有地台型沉积。在它们的外围海域,视基底的性质也可以形成冒地槽或优地槽。这些地槽褶皱带的地层走向常随微型陆块的边缘而变化,各自形成构造体系。4

研究与运用①古构造是控制聚煤盆地形成与演化的首要地质因素。新疆赋煤区是由前寒武纪形成的大陆古板块、微型陆块与古生代形成的造山带镶嵌而成的复合大陆块体。早-中侏罗世,区域挤压应力松弛甚至出现区域拉张应力,盆-山耦合型前陆-克拉通盆地成为新疆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的主体;基底性质不同的两个构造单元之间及造山带内部,形成带状拉张断陷;在某些早期弧后盆地和残留海盆分布的地区,发生继承性沉降,成为陆相聚煤盆地。在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前陆-克拉通盆地和继承性盆地中,聚煤作用最为强盛;发育在古生代造山带之上的伸展断陷型山间盆地,聚煤强度的横向变化较大。5

②亚洲大陆被认为是在古生代、中生代期间通过一些微型陆块连续碰撞形成的一个拼合体,根据对碰撞缝合带周围地质特征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们碰撞的时间。例如,扬子地块(华南地块)与中朝地块(华北地块)碰撞的时间为晚三叠纪。这个时间通过古地滋研究也得到证实。在亚州大陆,三叠纪期间的造山事件称为”印支造山运动”及侏罗至白垩纪的造山事件叫“燕山造山运动”。中国地质图就是以这个造山运动的时序系统为基础编制的,印支造山运动在中朝、扬子、印支微型陆块中可以解释为碰撞构造。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