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位地形图是指应用地形测量的方法,测绘出桥位处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并把地面的高低起伏用规定的符号绘制成正射投影图。
地形图上应写明各部位地形地物名称;如河槽、河滩、植物、河床质种类、堤坝、引水渠等都应在相应部位注明,应写清尺寸和范围。河床横断面图之间的地形,根据地形图来塑造模型。
桥位地形图测绘⒈桥位地形图是选择桥位和布置桥孔、引道、调治构造物的重要基础资料和设计依据。桥位地形图视其用途可分为桥位总平面图和桥址地形图。一般在初步设计阶段使用比例尺为1:2000~1:10000的桥位总平面图,有时亦可利用国家测绘总局或其它单位符合要求的1:25000或1:50000的地形图。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桥梁孔跨、桥头引道路基和调治构造物的平面布置时,使用比例尺为1:500~1:2000的桥址地形图。在不同设计阶段,由于地形图的用途不同,地形图的测绘范围、内容详简和精度要求亦不同。当河流稳定、河滩较窄、两种地形图测绘范围差不多时,或河流较小,泛滥宽度较窄,或桥位方案单一,或几个桥位方案相隔较近时,可将桥位总平面图和桥址地形图合并为一张,其测绘范围按桥位总平面图的规定办理,比例尺按桥址地形图的规定办理。当踏勘测量和详细测量合并一次进行时,应根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需要和桥位工地的具体情况,决定测绘一张图或二张图。总之,测绘地形图要根据设计需要决定,不要拘泥于形式。
⒉按规定测量的平面控制网,除用以确定桥轴线桩间距离、位置、方向外,还是测绘桥位地形图的基本控制。由于它的测绘范围小,不能满足测绘地形图的布网范围和图根控制点密度的要求,为此必须在上述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扩展和加密,以适应测绘地形图的需要。另一方面,第二节的规定是用于确定桥轴线桩间距离,距离愈大,精度要求愈高。对于测绘地形图来说,这样的精度要求就显得高了一点。为此,本条对扩展和加密的地形控制网按测绘桥位地形图的要求作了规定。
在评定地形图精度时,一般采用地形图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对于邻近的解析图根点的相对中误差来衡量,不采用图上所有的地物和地形点对于地形图中某一个控制点而育的相对精度。
⒊地形图要充分反映地形特征,沿桥轴线两侧和河流两岸的地形应认真测绘。当受地形限制,或在地形图边部,或倾角较小时,在读数清晰的情况下,亦可适当放长视距。对于桥位设计关系不大的地物,可仅测轮廓,内容也可简略一些。
测图过程中应认真进行自检自校,以免发生错误。每测站工作完毕后,应及时勾绘等高线,并对照实地检查地物、地貌是否表示完整,综合取舍是否恰当。全图测量结束后,应到实地核对。地形图要做到清晰、易读,内容完善,能充分地反映地物地貌特征,同时符合精度要求。1
桥位地形图碎部测量方法传统的桥位地形碎部测绘,是用视距测量原理进行的。由于视距测量范围小,就要在桥位周围布设一条闭合导线。但在林区桥位附近,导线点之间往往通视条件差,必须进行人工清障。工作量大且繁重,工作效率也低,成果的精度也难以得到保证。而用红外测距仪DM—86(或DM—81)进行的测量就显得大为简便,测得的数据通过微机处理,就可以直接得到碎部点的三维坐标,可直接展绘在地形图上。
现将两种方法测设过程的主要步骤陈列如下:
视距测量地形⒈布设一条闭合导线。用经纬仪测角,一般用钢尺测量距离。
⒉对闭合导线进行角度、边长平差计算(如用手工计算也很繁琐)。
⒊对闭合导线进行水准测量及高程计算。
⒋以各导线点为测站进行视距测量(碎部测量),每个测站的测量范围很小,在视线不通视时需人工清障。
⒌量取仪器高y,在测点立视尺,照准视尺,中丝的读数即是目标高B。一般可使中丝的读数B等于仪器高y。
⒍记录的数据为水平角a、垂直角b,十字丝在塔尺上的中、上(或F)丝读数。那么某一测点的高程Z=Z0+D·tga+y-B。Z0为测站点的高程;D为水平距离(通过中、上丝读数计算出);a=90-b。
⒎在地形图上展点是用极坐标法。通过水平角、水平距离定下测点,再标出此点的高程Z。
红外测距仪测量地形⒈、在桥位附近较高处选A、B两点作基线。A、B两点间的距离可根据地形图的需要定出,对于DM-86(DM-81)测距仪最远不要超过800m(超出此距离易产生误差)。那么此方法对于长2000m、宽1200m左右的地形测量也同样适用。这个范围对于一般的桥位地形图来说足够用了。
⒉测出A、B两点间的距离、高程及磁方位角(可用罗盘仪测出)。
⒊量取仪器高y,棱镜中心至杆底的高度B(在通视条件差的地方可用较长的靶杆。在A(或B)点置镜,后视B(或A)点。水平角设置为0°00′00″(也可设置其附近的一个角度,但在程序运算输入方位角时,要加上或减去其附近的那个角度)。
⒋每个地形点都测出棱镜中心的水平角a、垂直角b、斜距s。并作记录,某些点位可在备注栏中加以说明。
⒌通过微机计算各个地形点的三维坐标。
⒍在图板上直接展绘各个点的三维坐标。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建平 - 副教授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