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叶,中药名。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的叶。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痈疮肿毒,乳痈,痢疾,湿疹,外伤出血。
入药部位叶。
性味味微苦、涩,性寒。
归经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血。
主治痈疮肿毒,乳痈,痢疾,湿疹,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1、治痈疮肿毒,刀伤:紫薇鲜叶捣烂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2、治赤白痢疾,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紫薇根、叶各15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或煎水洗。
采集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形态特征紫薇,又名猴郎达树、不耐痒树、痒痒树、搔痒树、无皮树、怕痒树、紫槿树、紫荆、抓痒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干多扭曲,小枝纤细,具4棱,略成翅状。叶互生或有时对生,纸质,椭圆形、阔矩圆形或倒卵形,长2.5-7厘米,宽1.5-4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形,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无毛或下面沿中脉有微柔毛,侧脉3-7对,小脉不明显;无柄或叶柄很短。花淡红色或紫色、白色,直径3-4厘米,常组成7-20厘米的顶生圆锥花序;花梗长3-15毫米,中轴及花梗均被柔毛;花萼长7-10毫米,外面平滑无棱,但鲜时萼筒有微突起短棱,两面无毛,裂片6,三角形,直立,无附属体;花瓣6,皱缩,长12-20毫米,具长爪;雄蕊36-42,外面6枚着生于花萼上,比其余的长得多;子房3-6室,无毛。蒴果椭圆状球形或阔椭圆形,长1-1.3厘米,幼时绿色至黄色,成熟时或干燥时呈紫黑色,室背开裂;种子有翅,长约8毫米。花期6-9月,果期9-12月。
生长环境喜生于阴湿肥沃的土壤上。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药理作用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1、《湖南药物志》:“消风清热,活血止痛,安胎,解毒,利尿。”
2、《广西本草选编》:“清热利湿,活血止血,主治痈疮肿毒,刀伤。”
3、《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赤白痢疾,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创伤出血,湿疹。”
4、《浙江药用植物志》:“治痈疽肿毒,乳腺炎。”
附注其根(紫薇根)、花(紫薇花)亦供药用。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都晓伟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