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根,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玉簪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的根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清热解毒,下骨鲠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疮疡,乳痈,瘰疬,咽喉肿痛,骨鲠。
入药部位根茎。
性味味苦、辛,性寒,有毒。
归经归胃、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下骨鲠。
主治痈肿疮疡,乳痈,瘰疬,咽喉肿痛,骨鲠。
相关配伍1、治乳痈初起:玉簪花根擂酒服,以渣敷之。(《海上方》)
2、下鱼骨鲠:玉簪花根、山里红果根。同捣自然汁,以竹筒灌入喉中,其骨自下,不可着牙齿。(《乾坤生意》)
3、治诸骨哽:用(玉簪花)根取汁,用好醋调汁灌吸,不可犯牙,犯之即落。(《寿世保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倍量,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1、《品汇精要》:“凡服勿犯牙齿。”
2、《药性切用》:“最能损齿去牙。”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晾干。
形态特征玉簪,又名白玉簪、小芭蕉、金销草、化骨莲、棒玉簪、田螺七、玉香棒。根状茎粗厚,粗1.5-3厘米。叶卵状心形、卵形或卵圆形,长14-24厘米,宽8-16厘米,先端近渐尖,基部心形,具6-10对侧脉;叶柄长20-40厘米。花葶高40-80厘米,具几朵至十几朵花;花的外苞片卵形或披针形,长2.5-7厘米,宽1-1.5厘米;内苞片很小;花单生或2-3朵簇生,长10-13厘米,白色,芬香;花梗长约1厘米;雄蕊与花被近等长或略短,基部约15-20毫米贴生于花被管上。蒴果圆柱状,有三棱,长约6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生于阴湿地区。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
2、抗炎作用。
现代应用用于蛇虫咬伤,乳蛾,瘰疬,鱼骨鲠喉等。多单用捣汁。
相关论述论玉簪花根之性捷利,不可轻用:倪朱谟:“玉簪花根,能解痈毒,化骨鲠之药也。其性捷利,推荡甚速,非可常服屡服之剂。善用者惟取其随证权用而已。”“玉簪花根叶捷利推荡,力能化骨落牙,下胎断产,此猛利之物,除此数事外不可轻用。”(《本草汇言》)
附注该物种在贵州野生资源量小,应加以保护。同属植物紫萼在部分地区亦作为玉簪药用,在贵州野生资源量较大,可开发利用。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都晓伟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