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蠹虫,中药名。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LyctusbrunneusSteph.的幼虫。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具有解毒,去湿,敛疮之功效。用于秃疮,聤耳。
入药部位幼虫。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肾经。
功效解毒,去湿,敛疮。
主治用于秃疮,聤耳。
相关配伍1、治小儿癞梨头疮:竹蠹虫(取慈竹内者),捣烂,和牛溺涂之。(《纲目》)
2、治耳内痛(指中耳炎及毒虫入耳心等):用竹子中虫和石榴汁水外搽。(《彝医动物药》)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采集加工老竹或竹器的竹竿上,有蛀孔而落粉屑者,即有竹蠹虫,劈开,取出。
贮藏储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虫蛀,泛油、霉变
形态特征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约长5mm,赤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顋端具2齿,小顋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长环境多栖于竹林中。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相关论述《彝医动物药》:“拔脓解毒,去湿止痛,敛疮生肌。主治鼻腔溃烂,耳心内疼。”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都晓伟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