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栀子豉汤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栀子豉汤是来自于《伤寒论》的中药药方。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主治1.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憹。

2.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归经:此足太阳阳明药。

方义(1)烦为热盛,栀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为君。淡豉苦能发热,腐能胜焦,助栀子以吐虚烦,故以为臣。

(2)酸苦涌泄为阴也,此吐无形之虚烦,若膈有实邪,当用瓜蒂散。

变化方: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煎服法:服令微吐。

其他栀子豉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栀子9克(擘) 香豉4克(绵裹)

【用法】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功用】清热除烦。

【方论】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一、栀子豉汤证。

伤寒论(1张)

出于伤寒论22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讝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条。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 此承前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前条表证居多,戒不可误下;此条表裏混淆,脉证错杂,不但不可误下,亦不可误汗也。若以脉浮而紧,误发其汗,则夺液伤阴。或加烧针,必益助阳邪,故讝语烦躁,怵惕愦乱不眠也。或以证之腹满、恶热而误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邪热扰动胸膈,心中懊憹,舌上生胎,是皆误下之过,宜以栀子豉汤一涌而可安也。 若脉浮不紧,证无懊憹,惟发热,渴欲饮水,口乾舌燥者,为太阳表邪已衰,阳明燥热正甚,宜白虎加人参汤,滋液以生津。若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阳明饮、热并盛,宜猪苓汤,利水以滋乾。然阳明病,法当多汗,因汗出多致小便少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盖以汗多胃燥,无水不能下行,乃水涸之小便少,非水蓄之小便不利也。恐猪苓汤更利其小便,则益竭津液而助燥矣。 〔按〕: 太阳病,烦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大青龙汤证也;小便不利者,小青龙汤去半夏加花粉、茯苓证也。太阳病,烦热有汗而渴,小便利者,桂枝合白虎汤证也;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 阳明病,烦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宜葛根汤加石膏主之;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加石膏、寒水石、滑石主之。阳明病,烦热有汗而渴,小便利者,宜白虎汤;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 少阳病,寒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小便不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加茯苓。 太阴无渴。 少阴阳邪,烦呕、小便赤而渴者,以猪苓汤。少阴阴邪,下利、下便白而渴者,以真武汤。 厥阴阳邪,消渴者,白虎加人参汤。厥阴阴邪,转属阳明,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则愈。证既不同,法亦各异,当详审而明办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