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油柑虫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油柑虫节,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树枝上的虫瘿。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健脾消疳,疏肝和胃,补肾固精之功效。常用于小儿疳积、酒积,肝郁气滞所致之胁痛,疝气痛以及肝胃不和之胃脘胀痛,肾气不足,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

入药部位树枝上的虫瘿。

性味味咸,性温。

归经归脾、胃、肝、肾经。

功效健脾消疳,疏肝和胃,补肾固精。

主治小儿疳积、酒积,肝郁气滞所致之胁痛,疝气痛以及肝胃不和之胃脘胀痛,肾气不足,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

相关配伍治胃痛,小儿咳嗽:油甘子虫瘿一至三钱。水煎服。(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颗。

采集加工在虫未爬出前采回,用沸水烫死,晒干。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萼片膜质,黄色,长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长1.2-2.5毫米,宽0.5-1毫米,顶端钝或圆,边缘全缘或有浅齿;雄蕊3,花丝合生成长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长0.5-0.9毫米,顶端具短尖头,药室平行,纵裂;花粉近球形,直径17.5-19微米,具4-6孔沟,内孔多长椭圆形;花盘腺体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匙形,长1.6-2.5毫米,宽0.7-1.3毫米,顶端钝或圆,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浅齿;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半以上,边缘撕裂;子房卵圆形,长约1.5毫米,3室,花柱3,长2.5-4毫米,基部合生,顶端2裂,裂片顶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1-1.3厘米,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长5-6毫米,宽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相关论述1、《岭南采药录》:“油柑虫节,一节一个,内有小虫。”

2、《南宁市药物志》:“治遗精,疳积。”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杜首颖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