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艾煎丸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艾煎丸主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举身皆黄,其脉阳浮阴弱。

艾煎丸基本内容【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组成】人参 川芎 菖蒲各30克(节密,炒) 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 食茱萸(汤洗) 当归各22克 白芍药 熟干地黄各45克

【用法】上为末,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酒、饮任下。

【功用】补营卫,固经脉。

【主治】妇人崩漏,小腹

方出《千金》卷十,名见《三因》卷十:艾煎丸 【别名】 千金丸

【处方】 三月生艾1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大黄6铢,黄连6铢,凝水石6铢,栝楼根6铢,苦参6铢,亭苈6铢。

【制法】 上为末,以艾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千金丸(《普济方》卷一九六)。

有热,加苦参;渴,加栝楼;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所加并倍之。

【摘录】 方出《千金》卷十,名见《三因》卷十

《杨氏家藏方》卷十五:艾煎丸【处方】 艾叶(米醋浸1宿,炒焦)1两,陈橘皮(去白)1两,高良姜(挫,炒)1两,干姜(炒)1两,赤芍药1两,白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7遍,炒)1两,蓬莪术(煨,切)1两,龙骨1两,牡蛎(煅)1两。

【制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血海虚冷,月候过多,崩漏带下,腹胁(疒丂)痛。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食前煎艾叶汤送下。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三因》卷十八:艾煎丸【处方】 食茱萸(汤洗)7钱半,当归7钱半,熟地黄1两半,白芍药1两半,石菖蒲(炒)1两,川芎1两,人参1两,熟艾4两(用糯米饮调作饼,焙)。

【制法】 上为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常服补营卫、固经脉。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妇人室女经候不调,脐腹冷痛,腹常胀满,至晚则增。

【用法用量】 《得效》本方用法:用缩砂、香附汤送下。

【摘录】 《三因》卷十八

《鸡峰》卷十六:艾煎丸【处方】 艾青5两,干姜2两,附子1两。

【制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常服补血脏,解劳倦,止疼痛,消胀满,厚肌肉。主冲任久虚,血海冷惫,脐腹疼痛,月候不匀,四肢怠堕,百节酸疼,饮食进退,下脏虚鸣,及妊娠不牢,赤白带下,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胸膈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醋汤送下。

【摘录】 《鸡峰》卷十六

《中藏经·附录》:艾煎丸【处方】 威灵仙1两,良姜1两,金毛狗脊1两(去黄毛),熟艾2两(糯米糊和,晒干为末;一法用米醋熬,焙干,亦可为末),赤芍药1两,附子半两。

【制法】 上为末,以药一半同醋煮面糊和余一半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经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空心温酒下。

【摘录】 《中藏经·附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