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除风清脾饮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除风清脾饮,中医方剂名。出自《审视瑶函》卷四。具有清脾泄热,祛风燥湿之功效。主治椒疮,症见目痒不适,睑内呈红色细小颗粒,装入花椒皮,眵多累多,羞明难张,甚则胞睑肿硬;粟疮,症见睑内黄白色颗粒,胞肿目赤,泪热生眵,羞明难张,碜涩痒痛;风赤疮痍。症见眼睑红赤,出现水泡、丘疹、刺痒、灼痛,舌苔薄黄腻,脉浮数。

歌诀清脾知翘荆防芩,硝黄陈橘地连参

组成广陈皮、连翘、防风、知母、元明粉、黄芩、玄参、黄连、荆芥穗、大黄、桔梗、生地各等分。

用法上锉。白水二钟(400ml),煎至八分(320ml),去滓,食远服。

功用清脾泄热,祛风燥湿。

主治椒疮,症见目痒不适,睑内呈红色细小颗粒,装入花椒皮,眵多累多,羞明难张,甚则胞睑肿硬;粟疮,症见睑内黄白色颗粒,胞肿目赤,泪热生眵,羞明难张,碜涩痒痛;风赤疮痍。症见眼睑红赤,出现水泡、丘疹、刺痒、灼痛,舌苔薄黄腻,脉浮数。

方义方中黄连、连翘、玄参、知母清脾泻热;元明粉、大黄通腑泻脾胃积热;荆芥、防风疏散风邪燥湿;桔梗、陈皮理气;生地配大黄凉血活血消瘀;黄芩请肺胃热凉血。诸药合用,共奏清脾泄热,祛风燥湿之功。

运用本方是针对脾经湿热的病机而设。以椒疮、粟疮睑内见黄白色或红色颗粒,羞明泪粘,碜涩痒痛,眼睑红赤,出现水泡、丘疹,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于治疗睑腺炎、睑缘炎、病毒性睑皮炎、滤泡性角结膜炎、沙眼等。

加减化裁痒甚者,酌加苦参、地肤子、苍术;睑内红赤较甚者,酌加赤芍、丹皮、紫草;白睛红赤者,加桑白皮、地骨皮;泪多者,加菊花、蔓荆子、刺蒺藜。现常用治眼睑皮肤炎、眼部带状疱疹、沙眼、结膜滤泡症等见上述指征者。

附方清脾凉血汤

组成:防风,荆芥,蝉蜕,玄参,连翘,大黄,赤芍,竹叶,白鲜皮,苍术,陈皮,厚朴,甘草。

功用:清脾凉血,疏风化湿。

主治:脾胃湿热,又夹风邪,椒疮,粟疮,睑内红赤,颗粒累累,刺痒沙涩,羞明流泪。

出处:《医宗金鉴》

重要文献摘要1、《审视瑶函》:“主治粟疮症。”

2、《金鉴》:“主治脾经风热,睑生风粟椒疮,泪多难睁,沙涩摩睛疼痛,粟疮如粟,其形黄软;及脾经湿热,椒疮如椒,其形红硬。”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马庆宇 - 博士 -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