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鹦哥岭树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1997年在一次野生动植物调查中被首次发现。确定鹦哥岭树蛙为世界新种,其发现者需要以论文形式描述它的生物学特征,并在世界权威学术刊物上刊载,以后世界上再发现与这种树蛙性状特征相同的物种,都将被称之为鹦哥岭树蛙。

简介鹦哥岭树蛙,是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新种。2003年来自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的动物学博士陈辈乐等人在鹦哥岭科学考察时,首先发现并捕获了鹦哥岭树蛙的标本。2005年的科考中,考察队在鹦哥岭主峰再次发现了鹦哥岭树蛙。
通过调查,在鹦哥岭发现了鹦哥岭树蛙大量分布,并对鹦哥岭树蛙的繁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要研究鹦哥岭树蛙的繁殖并不是容易的事,在那期间,廖常乐经常上山,甚至在雨天蹲守了4天4夜,观察鹦哥岭树蛙。“我在山上每天吃了早饭,就一直蹲在那里观察,一直蹲到晚上12点,因为必须要一直不停观察,才能发现树蛙的繁殖等行为。"1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43 mm左右。头部中等,头长小于头宽;背面凹,吻钝圆,不突出于下唇;鼓膜圆形,犁骨棱和犁骨齿明显。皮肤较光滑,无背侧褶;体侧、肛孔下方和股部后方具颗粒疣;肛孔上方有弱的疣状肤棱;四肢背面光滑,第四指、前臂、肘部、跟部和第五趾外侧有弱的皮肤膜或疣棱;胸腹部及股腹面有扁平疣,前肢腹面和后肢胫跗部腹面光滑。前肢较短,粗壮适度,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指、趾端有吸盘和边缘沟,背面可见“Y”形迹,指间约具1/3蹼,掌突不突出;后肢短,胫长约为体长的43%,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左右跟部仅相遇,胫长几乎与股部等长,趾间具1/2至2/3蹼,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外侧跖间有蹼,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跗褶弱。整个背面绿色,有少许小白点;体侧白色,无白色线纹将体侧分成背腹两部分,肛孔上方绿色;腋部和胯部黄色,有界限不清的黑点;第四指外侧、前臂、肘部有白线,绿色区达第四指;股前部黄色略显红色,股后和胫部内侧红色;内侧3指和蹼为黄色;内侧4趾和蹼为红色,吸盘为黄色或黄红色。胸、腹部和四肢腹面为黄色。2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1000~1300 m的原始热带雨林山区。3~5月成蛙栖息在森林茂密的一个积水盆地的流溪旁,隐蔽在高30 cm以上的棕阔树和灌木枝叶上,此期间雨量充佩,该盆地潮湿,3月白天气温20~24℃,夜间14~16℃。白天该蛙背面暗绿色,夜间变成浅绿色。

分布海南。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付晶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