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秘鲁鼩负鼠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秘鲁鼩负鼠(Lestoros inca) 属于哺乳纲鼩负鼠科秘鲁鼩负鼠属唯一的一种,产于南美洲的秘鲁。秘鲁鼩负鼠 Incan caenolestid(Lestoros inca),也被称为Incan shrew opossum 或Peruvian caenolestid,是在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发现的一种鼩负鼠。 这是1917年由英国动物学家Oldfield Thomas首次发现描述。

形态描述秘鲁鼩负鼠的种族特点就像大多数鼩负鼠一样,其特点是口鼻长,眼睛小。 2013年的一项研究详细分析了这类鼩负鼠的形态,从形态上,秘鲁鼩负鼠似乎更接近新袋鼠(Caenolestes),且第二性征不突出。 记录的外部测量结果如下:头体长9〜11.5厘米(3.5〜4.5英寸),尾长9.5〜13.5厘米(3.7〜5.3 英寸),耳长1.4〜1.7厘米(0.55〜0.67英寸)。 重量范围从25〜32克(0.88〜1.13盎司)。 背部基本呈现深褐色,腹部更有光泽。1

秘鲁鼩负鼠有相对较结实的头盖骨和较短的下颌骨。 它们的吻突并不像在智利袋鼠( Long-nosed Caenolestid)那样发达。它们有长而呈叶片状的臼齿和前臼齿。所有鼩负鼠的牙齿萌发模式几乎是一致,先长出横向生长的门齿,伴随着下颚的生长,门齿开始生长至彼此相距很近,接着长出臼齿和前臼齿。

习性对秘鲁鼩负鼠的行为知之甚少。 观测表明它们既是昼行性动物又是夜行性动物 。 像其他鼩负鼠一样,它们以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已知有若干体外寄生虫,如Pterygodermatites。

自然分布状况据了解,秘鲁鼩负鼠的种群在海拔高度在海拔2100至3600米(6900至11800英尺)之间的矮林,次生林和灌木丛等潮湿的栖息地出现。 它主要发现于秘鲁南部的安第斯山脉,其范围从秘鲁东南部延伸至南美洲西北部玻利维亚的最西端。2

保护等级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无危”(LC)。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付晶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