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唇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草食性皮、肉、药、观赏兼用的小动物。为兔形目、鼠兔科,别名高原鼠兔,呜声鼠。藏医称“阿鸟那”。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外形:体型与川西鼠兔相近,惟体重较轻。体长120-188.4毫米,亦较川西鼠兔略短,耳较大。
毛色:夏季毛色,鼻尖及唇周黑色,眼周具窄的淡棕色眼圈,耳背面黑棕色,内面沙黄色,有明显的淡色耳缘,两耳后具明显淡色区。背毛色自吻端至尾基为沙黄褐色,体侧色泽较淡,近于沙黄棕色;腹毛污白色以皮肤淡黄色,颈下、两腋及腹中部具一个“y”形棕黄色纵条区。足背淡黄,腹面淡棕。冬毛较夏毛淡白,整个体背呈沙黄色;腹面污白,中部“Y”形纵条呈淡棕黄色。耳缘呈白色。
头骨:侧面观,呈弧形,眶前区鼻骨后缘微凹,额骨隆起。脑颅部前1/3较为隆起,后部乎坦,具人字脊。颧弓粗壮。门齿孔与腭孔融合成一三角形大孔。听泡大而鼓凸,平均长为12.5毫米。1
成鼠体重200克,身长12厘米左右,面似兔,耳朵比兔短,它的躯背毛色呈黄褐色,颈背有白色或黄色斑腹面灰白色,唇部四周及鼻端黑褐色,尖端呈白色。黑唇鼠兔是典型的高山草原鼠类。2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于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4
生活习性黑唇鼠兔栖息于海拔3200米-5200米植物疏稀的悬岩乱石堆和农田附近土坡上活动,营洞生活。生活习性不冬眠,站起来吃食,一年四季每天上午8-10时,下午17-19时最活跃,活动范围一般离中心洞20米左右,夜间休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见到人时,喜欢身体直立,站在洞口,“吱、吱、吱”地叫个不停,似有相互联络,提高警惕或壮胆之意。如再接近,就逃入洞内,但很快又会到洞口伸出头来探望。鼠兔性情温顺、活泼可爱、样子精明,经人工驯化可作表演动作,非常喜人。鼠兔繁殖快,妊娠期28天,一胎产仔4只-8只,早产的鼠兔可参加当年繁殖群。2
保护级别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5
防治方法可用踩夹、鼠笼捕打。踩夹支放时,须在紧接洞口前方掏一适当的坑安置踩夹,并使其踏板的高度与洞道下壁一致或略高,然后将踩夹予以伪装即可。鼠笼安放时,同样也要在洞口前方掏一适宜的槽,支起笼门,盖严前上方洞口,两侧亦应封严,以不影响笼门灵敏度为准。另外亦可用5%-8%磷化锌、0.5%-2%鼠甘伏毒杀。
灭杀时,可将毒饵直接投入洞内,也可10-20m处投。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如条件允许还可用飞机投放。近年来,青海一些地区应用此法收到较好的效果。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付晶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