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中药名。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果穗。原产我国中部和北部,现由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之功效。常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病症的治疗。入药部位
干燥果穗。
性味味甘、酸,性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效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病症的治疗。
相关配伍1、治头赤秃:捣黑椹取汁,每服一中盏,日三服。(《太平圣惠方》)
2、治瘰疬:文武实,黑熟者二斗许。以布袋取汁,熬成薄膏,白汤点一匙,日三服。(《素问病机保命集》文武膏)
3、饮酒中毒:干桑葚二合。上一味,用酒一升,浸一时久。取酒旋饮之,即解。(《圣济总录》)
用法用量9~15g。
采集加工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生理特性乔木或为灌木,高3-10米或更高,胸径可达50厘米,树皮厚,灰色,具不规则浅纵裂;冬芽红褐色,卵形,芽鳞覆瓦状排列,灰褐色,有细毛;小枝有细毛。叶卵形或广卵形,长5-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渐尖或圆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无毛,背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叶柄长1.5-5.5厘米,具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外面密被细硬毛。
花单性,腋生或生于芽鳞腋内,与叶同时生出;雄花序下垂,长2-3.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雄花。花被片宽椭圆形,淡绿色。花丝在芽时内折,花药2室,球形至肾形,纵裂;雌花序长1-2厘米,被毛,总花梗长5-10毫米被柔毛,雌花无梗,花被片倒卵形,顶端圆钝,外面和边缘被毛,两侧紧抱子房,无花柱,柱头2裂,内面有乳头状突起。聚花果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生长环境原产我国中部和北部,现由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及印度、越南亦均有栽培。
药材性状为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l~2cm,直径O.5~0.8cm。黄棕色、棕红色或暗紫色,有短果序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相关论述《本草经疏》:“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神清则聪明内发,阴复则变白不老。”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