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纤维性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纤维性分类

纤维性纤维瘤是一种成熟的纤维瘤,类似软组织的硬纤维瘤,而且象它们一样易于复发。

纤维性修复

当组织损伤较多不可能用同类细胞再生修复时,可经过纤维性修复即肉芽组织进行修复。纤维性修复先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而后肉芽组织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修复便告完成。

植物纤维性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国内外用植物纤维性农业废弃物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理,分析了影响重金属离子吸附过程的多个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1

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理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实质上是生物吸附的一 种。出现了静电吸引、络合、离子交换、微沉淀、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理论来解释生物吸附过程。虽然每种解释都有一定的实验数据支撑,但生物吸附的机理非常复杂,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认为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的吸附过程类似于其它生物吸附,共分两个阶段:快速吸附过程和慢速吸附过程。快速吸附过程又称为生物吸着过程,在这一阶段重金属离子通过离子交换、配位、无机微沉淀等作用在细胞表面进行吸附和扩散。由于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孔吸附性较高、比表面积较大,利于处理液的渗透,可加快吸附速度。典型的快速吸附过程一般在1h内即可完成。慢速吸附过程又称为生物积累过程,在这一阶段重金属离子被运送至细胞内。这一过程中,重金属离子吸附量会进一步增大,通常需要消耗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吸附平衡。1

吸附时间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的吸附量一般不断增大, 存在着一个比较理想的吸附率。研究了甘蔗渣、玉米芯、板栗内皮等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的吸附过程,发现这类材料在第一阶段吸附速度非常快,吸附率在1h左右就可以超过85%,而且改性后的吸附材料吸附率会更高。相对于微生物、动植物等活体吸附剂,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在第二阶段吸附量和吸附率增加不是特别明显,大多数材料历经数小时后才能 少量增加并基本稳定。而随着吸附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的吸附量甚至会略有下降。其原因是植物纤维性农业废弃物有一定的降解性,尤其是在呈酸性的重金属废水中更易发生降解,会出现官能团的丢失进而影响吸附量。综合考虑吸附时间和吸附率,在研究植物纤维性材料吸附过程时往往重点研究第一阶段吸附规律,所选择的吸附平衡时间多在1h左右,有时为保证吸附更接近平衡,吸附时间可采用平衡吸附时间的2倍,即2h左右。1

吸附材料粒径植物纤维性农业废弃物尺寸不一致,一般作吸附剂时均先粉碎至小尺寸再应用。与其它所有吸附剂一样,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粒径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越好。主要原因是:大粒径吸附材料微孔内重金属离子的传质速度不能满足内表面物理、化学吸附与生物积累的反应潜能,产生了内扩散阻力,导致吸附量较低;吸附材料粒径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相对可以提供更多吸附单元,但粒径过小时制备工序复杂,不适于工业化应用。因此,综合考虑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粒径控制在1~3mm比较适合。1

吸附材料改性植物纤维性吸附材料吸附重金属离子主要依靠纤维素,而天然纤维素吸附重金属离子能力毕竟有限,因此,通过化学改性增加天然纤维素的活性基团,可以使其表现出更好的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对植物纤维性农业废弃物进行改性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但制备成本相应增加,故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1

MRI和CT诊断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价值CT能够很好地反映周围结构同病灶之间的关系,类圆形或圆形肿瘤14例,不规则形8例,存在分叶征7例。其中14例肿瘤的边缘规则,包膜不完整或完整;8例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9例患者行MRI扫描,其中6例患者边缘清晰,3例边缘模糊,T1WI均为等低信号,T2WI则主要为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存在明显强化。CT检查能够有效反映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强化特征及其同周围结构的关系,而 MRI的信号变化则可有效地对病灶的组织学成分进行反映,同时结合MRI和CT检查能够有效帮助临床医师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早期鉴别诊断,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

检查方法患者入院后均实施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9例患者由于CT影像中未发现典型孤立性纤维瘤征象,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实施MRI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行CT扫描,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为140mA,层厚设定为5~8mm;使用高压注射器行碘海醇1.5ml/kg 肘静脉注射实施增强扫描,注射速率控制在3.5ml/s,对腹部行3期或2期增强扫描 ( 实质期延迟设定为90s,门静脉期延迟取60s,动脉期延迟取25s) ,对于下肢、颅脑、胸腔等腹部以外部位实施实质期和动脉期增强扫描。采用Siemens AvantoIclass 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扫描,层厚设定为5~6mm,层间隔取1mm;T1WI参数设定为: TE为10ms,TR为450ms,矩阵大小设定为256 ×224,averages 1;T2WI参数设定为: TE为98ms, TR为3200ms。矩阵大小设定为320×275,averages 2;DWI参数设定为: TE为87ms,TR为4500ms,层间隔取0mm,层厚取4~5mm,矩阵大小设定为160×112,averages 6。行增强扫描时,选取钆喷替酸葡甲胺作为增强对比剂。2

CT 检查结果CT能够很好地反映周围结构同病灶之间的关系,类圆形或圆形肿瘤14例,不规则形8例,存在分叶征7例。肿瘤径线分布为2.9~22.5cm,平均 ( 9.7±2.6)cm。其中14例肿瘤的边缘规则,包膜不完整或完整;8例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平扫密度显示为欠均匀或均匀,其中18例患者呈等密度,4例呈高密度。平扫CT值分布为24~53HU,主要为持续性强化。16例患者的病灶中存在低密度无强化区,呈斑片状,大小不一;4例患者病灶内可见钙化;2例患者邻近骨质被病灶侵犯。2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特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软组织肿瘤,瘤细胞普遍表现为向肌纤维母细胞或成纤维细胞转化倾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同肿瘤的大小、病灶部位、良恶性等性质具有密切联系,多为局部压迫或肿块。临床对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是MRI、CT检查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价值尚不明确。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在CT上多表现为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形状以不规则形、椭圆形、圆形为主,研究中14例肿瘤呈类圆形或圆形,8例边界不规则,且多不清晰,可发现小分叶。研究的22例患者肿瘤体积普遍较大,最大径线平均为( 9.7±2.6) cm,这主要是由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多为良性病变,主要呈慢性发展,早期诊断难度较大,一经发现肿瘤多已生长较长时间。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在CT检查中多可见出血、坏死及囊变。

CT检查能够有效反映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强化特征及其同周围结构的关系,而MRI的信号变化则可有效地对病灶的组织学成分进行反映,同时结合MRI和CT检查能够有效帮助临床医师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早期鉴别诊断,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证据。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红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