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误动作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误动作是指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未出现故障异常情况下而出现动作保护,或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情况后保护制动,或在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情况但还没有达到制动保护的前提而出现制动保护,从而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继电保护继电保护是对电力系统中发生的故障或异常情况进行检测,从而发出报警信号,或直接将故障部分隔离、切除的一种重要措施。

研究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以探讨其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因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主要用有触点的继电器来保护电力系统及其元件(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使之免遭损害,所以也称继电保护。基本任务是: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工况时,在可能实现的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自动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或发出信号由值班人员消除异常工况根源,以减轻或避免设备的损坏和对相邻地区供电的影响。

简介继电保护装置必须具有正确区分被保护元件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还是发生了故障,是保护区内故障还是区外故障的功能。保护装置要实现这一功能,需要根据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前后电气物理量变化的特征为基础来构成。

误动作是指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未出现故障异常情况下而出现动作保护,或者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情况后保护制动,或者在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情况但还没有达到制动保护的前提而出现制动保护,从而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成因分析造成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含了变电站自身原因,现场主变压器操作原因以及系统保护原因等几种。1首先,从变电站故障角度分析,变电站在日常有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和人为影响因素影响而出现故障,导致主变压器保护功能发挥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电力企业没有及时有效的对变电站故障进行全面处理,使得主变压器保护功能受到较大损害,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产生。例如在雷雨多发地区,雷击事故会对变电站造成严重威胁,导致变压器内部接线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影响,线路出现短路或者短路现象,进而造成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其次,从现场操作角度分析。在对变电站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操作意识对变电站安全运行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操作人员由于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科学操作意识不强,在对一些先进的变电设备进行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作业,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由于操作失当,经常会导致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的发生后。例如一些操作人员在对运行信号的正确和错误判断过程中,导致事先编制好的操作指令不能及时输入系统中,导致主变压器运行调控受到严重影响而出现失误现象,进而导致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发生;最后,从系统角度分析,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容易受到变电站控制系统的影响。虽然我国变电站都在积极性智能化建设和改造,但是很多系统配置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对接和改善,导致变电站使用的程序代码和变电操作人员输入的指令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了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的发生。

预控措施分析重视日常的检修工作要想确保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尽量减少,重视对变电站的日常检修和保护十分重要,通过加强日常的检修和维护,能够保证及时发现主变压器运行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从而将变压器过载运行几率降低到最小范围内,进而有效控制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的发生几率。主变压器如果长时间处于过载运行状态,就会导致线圈中热功率增加,使得线圈外层的绝缘层逐渐老化,进而造成线圈之间出现短路,相间线圈短路或者对地短路情况的发生。做好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能够有效避免线圈出现老化现象,保证主变压器保护线圈或者绝缘套管得到良好的维护,降低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发生几率。

做好设备更新工作要重视设备更新换代工作,更新设备也是降低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变电站中老化、破损严重的设备,应该及时将其更新,确保主变压器导线接触良好,全面发挥好设备的保护功能。在主变压器内线圈内部接头接触不良,线圈之间的连接点、高低侧套管结点接触不良,都会导致局部出现过热现象,使得线路绝缘层逐渐老化,进而出现短路或者断路故障,对于这类故障,应该设置一个旁路保护结构,实现对主变压器的综合全面保护。

规范技术操作标准主变压器是变电站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电气设备,主变压器对中电能具有重要的调控和调节功能,通过对发电厂传输过来的电能进行升压或者降压处理,确保电能系统能够正常运转下去,实现电能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变电站进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专业技能,要积极引导操作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能力,准确掌握各项变电站操作规范好作业流程,保证主变压器的调控和控制更加科学和规范,从而使整个系统的运行和作业状态都能得到全面而及时的调整,将主变压器保护误动作降低到最小程度。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红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