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血燥证,中医病证名。
病因病机阴血不足,日久益甚,虚热内生,火逼水涸,血海燥涩渐涸,故月经延后,量少,色红质稠,渐至月经停闭;阴虚日久,虚火内炽,故五心烦热,颧红唇干;虚热内扰,蒸津外泄则多盗汗,骨蒸劳热;热伤肺经则干咳或唾血;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血燥之征。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红质稠,渐至月经停闭不行;五心烦热,颧红唇干,盗汗甚至骨蒸劳热,干咳或咳嗽唾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剂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常用中药生地、芍药、麦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甘草。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伟 - 中医副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