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痉病,中医病名。是以新产后或产褥期内,产妇发生手足抽搐、项背强直,甚或口噤,角弓反张等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多发于产后妇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产后痉病与西医学的产后抽搦症和产后“破伤风”相似。产后破伤风,病情发展快,变化迅速,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生命。
名词解释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描,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称为“产后痉病”,又称“产后发痉”、“产后痉风”。
历史沿革1. 产后痉病始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同时指出引起产后发痉的原因,多为产后血虚,汗出过多,风邪乘虚侵人而致。
2. 隋代《诸病源候论》已专设“产后中风痉候”,从病因病机、症状及预后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产后中风痉者,因产伤动血脉,脏腑虚竭,饮食未复,未满日月,荣卫虚伤,风气得入五脏,伤太阳之经,复感寒湿,寒搏于筋,则发痉。其状口急噤,背强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须臾十发,气急如绝,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皆死”。
3.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认为是“产后汗多变痉,因气血亏损,肉理不密,风邪所乘”,以小续命汤速灌之。
4.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强调“凡遇此证,速当察其阴阳,大补气血。用大补元煎或理阴煎及十全大补汤之类,庶保其生,若认为风痰而用发散消导等剂,则死无疑矣”。
5. 清代《传青主女科》则提出用加减生化汤治疗此病。
6.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本病已有明确的认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代临床中遇有此病,首先应辨明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方可减少产妇的死亡率。
与相关西医疾病的关系破伤风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
病因本病的发生,主要是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或感染邪毒,直窜经络所致。后者病情尤为急重,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病机阴血亏虚
素体阴血亏虚,复加产后失血伤津,营阴耗损,津液虚竭,筋脉失养,阴虚风动而致发痉。《景岳全书·妇人规》曰:“产后发痉,乃阴血大亏症也。”
2. 感染邪毒
多因接生不慎,或产创出血,护理不洁。邪毒乘虚人侵,直窜筋脉,以致发痉。《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门》说:“去血过多,元气亏极,或外邪相搏,以致牙关紧急四肢痉强。”
诊断要点诊断依据1.病史:素体血虚阴亏,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复多汗出;或接生不慎,护理不洁,产创感染等病史。
2.临床表现:以产后四肢抽擂,项背强直,甚则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为特征。
病证鉴别1.产后子痫 产后子痫多发生于产后24小时以内,既往有妊高征病史,临床上患者出现抽搐,同时伴有神昏;而本病多在产后数日后发病,可有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不洁接产史,且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的同时,神志清楚。
2.癫痫 产后发作产妇既往有癫痫病史。
相关检查1.妇科检查:阴道流血量多,或软产道损伤。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钙、细菌培养等可协助诊断。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产后痉证,首辨虚实,而后定法。
治疗原则属阴血亏虚者,当以养血熄风为主;属感染邪毒者,当以解毒镇痉为主。注意不可过用辛温之品,以防燥血伤津,变生他证。
证治分类l.阴血亏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失血过多,骤然发痉,头项强直,牙关紧闭,四肢抽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虚细。
治法:育阴养血,柔肝熄风。
代表方: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加天麻、钩藤、石菖蒲。
方药:白芍、阿胶、龟甲、鳖甲、牡蛎、麦冬、干地黄、炙甘草、麻仁。
2.感染邪毒证
主要征候:产后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牙关紧闭,口角抽动,面呈苦笑,继而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舌黯红,苔薄白,脉弦大而浮。
治法:解毒镇痉,理血祛风。
代表方:玉真散(《外科正宗》)加僵蚕、蜈蚣。
方药: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
其他治疗针刺疗法:取大椎、百会、风府、承山、足三里、阳陵泉、昆仑、曲池、合谷等穴,可轮换针刺,强刺激。
转归预后产后痉病重在预防。一旦发现有感染邪毒的可能应及时予以免疫接种破伤风类病毒。对于阴血亏虚致痉者当注意产后起居、饮食的调摄。
预防调护1. 提高产科手术质量,减少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
2. 在接生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产时感染。
3. 免疫接种破伤风类病毒是预防产后破伤风的最佳方法。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曰庆 -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