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前后诸证,中医病名。是指女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面浮肢肿、或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证。这些症候往往参差出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名词解释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面浮肢肿、或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历史沿革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见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 躁”“百合病”等病证中,该病临床并不罕见,于六十年代开始,在教材中就有讨论。现代妇科专著如《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百灵妇科》等均有专篇沦述。
与相关西医疾病的关系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低下,脑垂体功能亢进导致的,以生殖系统的改变、机体老化、神经精神状态异常为临床表现的一组证候群。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统计报道,在45∽55岁的年龄段,约90%的妇女均有程度不同的临床表现,随着妇女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承受社会、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其近期症状和绝经后退化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泌尿生殖道萎缩相关问题等)的影响广泛。
病因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胜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改变,易导致肾阴阳失调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脏、多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常见的分型有肾阴虚和肾阳虚。
病机1.肾阴虚 素体阴虚血少,经断前后,天癸渐竭,精血衰少,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损,或房事不节,精血耗伤,或失血大病,阴血耗伤,肾阴更虚,脏腑失养,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2.肾阳虚 素体虚弱,肾阳虚衰,经断前后,肾气更虚,复加大惊卒恐,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命门火衰,脏腑失煦,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3.肾阴阳俱虚 肾藏元阴而寓元阳,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濡养、温煦脏腑,或激发、推动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致诸证丛生。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 月经周期的改变,月经紊乱,或量多、血崩,或推迟、稀发、闭经。
2. 血管舒缩症状:烘热汗出,眩晕、心悸等。
3. 精神神经症状:情绪易于激动,抑郁、忧愁、失眠、甚或情志异常。
绝经期虽多在四十九岁左右,亦有因素本肾虚,天癸早竭。于四十岁前即出现经断前后诸症者,即西医所谓“卵巢功能早衰”。临床当注意慎勿妄用攻伐。
绝经年龄为症瘕、癌肿的多发时间,月经过多、崩漏、或经断复来当结合现代医学辅助检查以排除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
二、相关检查1.妇科检查:盆腔内无器质性病变。绝经后可见生殖器萎缩。
2.肺部X线检查:患者有气急现象或深长的叹息样呼吸,甚至在心动过速时出现呼吸困难,需行肺部X线检查,排除局部病变。
辩证论治一、辩证要点本病从脏腑、阴阳辩证。肾阴虚为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无心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为断经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肢浮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
二、治疗原则治疗以调治肾阴阳为大法,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三、证治分类1.肾阴虚证
证候: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 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无心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肾,龟甲胶、鹿角胶调补肾中阴阳,且龟甲胶补任 脉之虚,鹿角胶补督脉之弱;枸杞子、菟丝子、二至丸补肝肾,益精;川牛膝补肝肾,兼能活血。
2.肾阳虚证
证候:断经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肢浮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甘温滋补养血、填精益髓,配山萸肉、山药,以生水;附子、肉桂温肾壮 阳,补益命门温阳止崩又使水火互济;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补命火,稳督脉,固冲任;菟丝子、杜仲温养肾气;当归、枸杞养血柔肝益冲任;加党参、黄芪补气摄血;寒凝则血瘀,加三七化瘀止血。
3.肾阴阳具虚证
证候:断经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暖,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 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二仙汤和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常用药: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温补肾阳,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补肾育阴, 生龙牡滋阴敛汗,知母、黄柏滋肾坚阴,当归养血和血。1
转归预后本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月或2-3年,严重者可长达5-10年,该阶段若对肾气衰退、天癸渐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施以必要的改善措施,或因长期失治或贻误等,异发生情志异常、心悸、心痛、贫血、骨质酥松等疾患。
预防调护1.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防癌检查、内分泌学检查。
2. 若有症瘕、肿瘤行开腹手术,经量保留或不损伤无病变的卵巢组织。
3. 维持适度的性生活,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心理早衰。
4. 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节阴阳气血,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5. 饮食应当限制高脂、高糖的摄入,注意补充新鲜水果及钙钾等矿物质。
6. 进入绝经前后期,每年参见一次妇女病普查,并全面体检一次。
7. 对于40岁前的妇女出现月经后期量少甚或闭经者,要警惕卵巢早衰,及早治疗。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曰庆 -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