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经期延长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经期延长,中医病名。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月经延长。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者、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经期延长。宫内节育器和输卵管结扎后引起的经期延长也按本病治疗。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名词解释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月经延长。

历史沿革1. 早在隋代《诸人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即有“月水不断”记载,指出起病是由劳伤经脉,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约经水所致。

2. 《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指出“或因劳伤气血而伤冲任,或因经行而合阴阳,以致外邪而客于胞内,滞于血海固也。”

3. 《叶天士女科证治·调经》谓“经来十日半月不止乃血热妄行也,当审其妇曾吃椒姜过度”,提出用清热补肾,养血调经之金狗汤治疗。

4. 《女科证治约旨·经候门》认为本病乃因“气虚血热妄行不摄”所致。

5.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淋漓不断》提出本病的转归“须知淋漓之延长即崩漏之先机”。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1. 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常伴月经来潮,若出现严重子宫出血,经期延长。其他如慢性贫血、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等,可使血管壁脆弱,通透性增加造成出血。

2. 排卵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盆腔炎、子宫内股息肉、子宫内膜炎均可引起经期延长,一般伴有经量曾多,下腹痛,腰骶坠痛或白带增多或赤带、黄带等症。

3. 慢性子宫肥大症(子宫肌炎)因盆腔淤血,卵巢雌激素持续增高,使子宫肌层肥厚,引起月经过多和经期过长。

4. 宫内节育器放置不当或时间过长也有可能引起月经延长。

病因本病的病机多由气虚冲任失约;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血虚、血瘀等。

病机1. 气虚:素体虚弱,或饮食不洁、劳倦、思虑过度伤脾,中气不足,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期延长。

2. 血热: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多产房劳致阴血亏耗,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妄行致经期延长。

3. 血瘀:素性抑郁,暴怒伤肝,气郁血滞,或外邪客于子宫,邪与血相搏成瘀,瘀阻冲任,子宫,经血难止。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 有月经史妇女

2.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

病证鉴别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除阴道流血淋漓不断,甚则延续数十日或数月不等之外,还有周期紊乱;但月经延长行经时间虽然在7天以上,但往往在2周内自然停止,且月经周期正常。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以经期延长而月经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治疗以固冲调经为大法,气虚者重在补气升提,阴虚血热者重在养阴清热,瘀血阻滞者以通为止,不可概投固涩之剂,犯虚虚实实之戒。

证治分类1.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多,经色淡红,质稀,肢倦神疲,气短懒言,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证候分析: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时间延长,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而质稀;中气不足,故肢倦神疲,气短懒言;气虚阳气不布,故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缓弱,也为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气升提,固冲调经。

代表方:举元煎(《景岳全书》)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方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升麻。

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补气健脾摄血;升麻升举中气;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暖宫止血;乌贼骨固冲止血。全方共奏补气升提,固冲止血之效。

若经量多者,酌加生牡蛎、五味子、棕榈炭;伴有经行腹痛,经血有块者,酌加三七、茜草根、血余炭;兼血虚者,症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酌加制首乌、龙眼肉、熟地。1

2.血热证

(1)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少,经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大便燥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故经行时间延长;阴虚血亏,故量少,质稀,无血块,火旺故经色鲜红;虚火灼经,经液不能上承则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止血。

代表方:两地汤《傅青主女科》2合二至丸《医方集解》3。

方药:生地、地骨皮、麦冬、白芍、玄参、女贞子、旱莲草。

方中两地汤滋阴壮水以平抑虚火,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而止血。全方共奏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之效,且滋阴不滞血,止血不留瘀。

(2)湿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不多,或色黯如败酱,质黏腻,或带下量多,色赤白或黄,或下腹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冲任,扰动血海,血海不宁,故经行延长;带下量多,下腹痛,舌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蕴结冲任之征。

治法:清热祛湿,化瘀止血。

代表方:固经丸《医学入门》加败酱草、鱼腥草。

方药:龟甲、白芍、黄芩、椿根皮、黄柏、香附。

方中黄芩、黄柏、椿根皮清热泻火,加败酱草、鱼腥草加强清热祛湿之功;龟甲滋阴清热化瘀,以防苦寒伤阴化燥;白芍养阴止血;香附行气和血化瘀。诸药共奏清热祛湿,化瘀止血之效。4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冲任,新血难安,故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瘀阻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疼痛,经色黯淡,有血块;色黯或者有瘀点,脉涩亦为血瘀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含笑散

方中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祛瘀,含笑散祛瘀止痛止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止血之功。

其他疗法针灸治疗:调经止血。

处方:关元、血海、三阴交。

加减:气虚加足三里、脾俞健脾胃;血热加行间、地机清泻血分之热。

转归预后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虽出血时间长,但因出血量不多,故对身体影响不大。然而行经时间较长,对生活造成不便,甚至影响受孕或发生自然流产。若合并月经过多,或持续半月不净者,有转为崩漏之势,应当重视。

预防调护1. 经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2. 经期、产褥期注意外阴卫生,禁止房事。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精神刺激。

文献选录1、《诸病源侯论》:“妇人月水不断者,由损伤经血,冲脉任脉虚损故也,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为表里,主下为月水,劳伤经脉,冲任之气虚损,故不能制其经血,故令月水不断也。凡月水不止,而合阴阳,冷气上入藏,令人身体面目萎黄,亦令绝子不产也。”5

2、《校注妇人良方》:“妇人月水不断,淋漓腹痛,或因劳损气血而伤冲任,或因经行而合阴阳,以致外邪客于胞内,滞于血海故也。但调养元气,而病邪自愈。若攻其邪则元气反伤矣。”6

3、《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经事延长,淋漓不断,下元无固摄之权,虚象显然。”7

8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曰庆 -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