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经行乳房胀痛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经行乳房胀痛,中医病名。是指每月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多见于青壮年妇女,是常见病。乳痛症(乳腺结构不良症中的常见轻型病变)也可按本病论治。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名词解释是指每月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后期(黄体期D14-D28)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方面的不适症状,症状与精神和内科疾病无关,并在卵泡期缓解,在月经来潮后自行恢复到没有任何症状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烦躁易怒、失眠、紧张、压抑以及头痛、乳房胀痛、颜面浮肿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从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看,该病是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同时,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生理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种妇女疾病。

病因经行乳房胀痛的发生,根据其发病部位、发病时间等应与肝、肾、胃关系密切。

病机1、肝气郁结 易怒忧思,郁结伤肝,肝失条达,冲脉属于阳明而附于肝,经前、经行时阴血下注冲任,冲气偏盛循肝脉上逆,肝经气血壅滞,乳络不通,遂致经行乳房胀痛。

2、肝肾亏虚 素体肝肾不足,或久病失血伤阴,经行则阴血愈虚,肝肾愈渐不足,乳络失于濡养,因而经行乳房胀痛。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多见于育龄妇女。

2、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或乳头胀痛。多于经前1周左右或行经时出现,一般在经后消失。可伴情绪紧张,烦躁,头痛等症。

3、伴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

4、乳房内未触及肿块,个别可有界限不甚清楚的结块但于经后消失。

病证鉴别1、乳癖:乳房胀痛与月经周期有关,乳房可触摸到大小不一的肿块,行经后不消失。

2、乳核:乳房胀痛与月经周期无关而不呈规律性。乳房可触摸到无痛性硬结肿块,行经后不消失。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本病从脏腑、虚实来辩证。肝气郁结实证为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黯红,小腹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肝肾亏虚证为经行或经后两乳作胀作痛,乳房按之柔软无块,月经量少,色淡,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治疗以行气豁痰、疏通乳络为原则。

证治分类1、肝气郁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黯红,小腹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代表方: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方药: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

2、肝肾亏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两乳作胀作痛,乳房按之柔软无块,月经量少,色淡,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代表方:一贯煎加麦芽、鸡内金。

方药: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其他疗法针灸治疗:疏肝理气,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膻中、乳根、期门、肩井。

加减:气滞瘀滞加百合、太冲、次髎调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转归预后本病早期治疗,正气较强者,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正气较虚弱,部分患者治愈后容易随月经反复发作。

预防调护1、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 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曰庆 -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