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滞证,中医病证名。是指久病后或饮食不节,致脾气血亏虚,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而导致湿邪或蕴于肌肤,诱发皮疹、脓疱,或脾胃运化为水湿所困,而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水湿内停,而出现面目及肌肤淡黄,舌质淡,苔黄,脉濡细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黄水疮、黄疸。
病因久病或饮食不节。
病机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或面目及肌肤淡黄;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苔黄,脉濡细为脾虚湿滞之象。
辨证要点皮损,起脓疱,或面目及肌肤淡黄,舌质淡,苔黄,脉濡细。
治法健脾利湿。
常用中药白术、茯苓、黄芪、甘草。
常见病证1.脾虚湿滞证 黄水疮
临床表现:皮疹少而脓疱稀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有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渗湿。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
常用中药: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2.脾虚湿滞证 黄疸
临床表现: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常用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中药:黄芪、桂枝(去皮)、甘草(炙)、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 - 中医副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