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肝脾血瘀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肝脾血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情志致病,使肝气不舒,脾气郁结,导致肝脾气机阻滞。继则由气及血,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所表现出来的一类病证。

病因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病机情志致病,使肝气不舒,脾气郁结,导致肝脾气机阻滞。继则由气及血,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若偏重于影响气机的运行,则为聚;气血瘀滞,日积月累,凝结成块则为积。同时,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以致气滞、血瘀交阻,水停腹中,形成鼓胀。

辨证要点脘腹坚满,面色晦暗黧黑,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常用中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

常见病证肝脾血瘀型 鼓胀临床表现: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常用方剂:调营饮。

常用中药:川芎、赤芍、大黄、莪术、延胡索、当归、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陈皮、官桂、细辛、甘草。

针灸泻法:足三里、太冲、曲泉、期门。

肝脾血瘀型 积聚临床表现:腹部积块渐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补益脾胃。

常用方剂: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常用中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

针灸泻法:足三里、太冲、曲泉、期门。

常用腧穴足三里、太冲、曲泉、期门等。

预防调护1、注意保暖,避免反复感邪。

2、宜安心静养,避免郁怒伤肝。

3、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

4、注意劳逸适度,避免过劳。

转归聚证的预后一般较好,而积证的预后一般较差。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 - 中医副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