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体内阳气亏虚,以畏寒肢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病因病机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病损伤阳气;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寒凉清苦之品;年高而命门火衰等原因导致阳气亏虚,温煦、推动、气化等作用减弱。
辨证要点阳虚温煦失职,则畏寒肢冷;不能固摄,则见自汗;不能温化津液,则见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或尿少;不能输布津液,水气泛溢,则见面色晄白,浮肿,舌淡胖嫩,苔白滑;推动无力,则脉沉迟无力;阳气亏虚,则见神疲,乏力,气短等症。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稀溏,面色晄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表现。
治法温补阳气。
常见证型心阳虚证临床表现: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治法:益气温阳。
方剂:保元汤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
脾阳虚证临床表现: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
治法:温中健脾。
方剂:附子理中丸加减。
常用中药:党参、白术、甘草、附子、干姜。
肾阳虚证临床表现: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
治法:温补肾阳。
方剂:右归丸加减。
常用中药: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熟地、山药、枸杞、当归。
预防调护1. 避风寒,适寒温。
2. 调饮食,戒烟酒。
3. 慎起居,适劳逸。
4. 舒情志,少烦忧。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段汝钦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