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颤振·阳气虚衰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阳气虚衰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阳气虚衰,筋脉失养而致的一类病证。常见于颤证。

病因阳气虚衰,失于温煦,筋脉不用。

临床表现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方剂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中药附子、肉桂、巴戟天、山萸肉、熟地、党参、白术、茯苓、生姜、白芍、甘草。

常用腧穴前顶、悬颅、风池、风府、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常见证型阳气虚衰证(颤证)。

针灸疗法毫针刺,平补平泻。

预防调护预防颤证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

颤证病人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平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温度宜人。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要及时处理,按时换药,保持创口干燥,使褥疮早日愈合。

转归预后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起病缓慢,且多呈进行性发展,总的来说不易治愈。若肝肾精亏不甚,痰热风阳不重,且能早期正确运用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病例能缓解症状,延缓自然加重过程。若失治或调摄治疗不多,或年老精亏,精气衰竭,已属晚期,或并发它证者,预后不良。颤证之脉,小弱缓滑者为佳,虚大急疾预后欠佳。沉浮涩滞为痰湿结滞之象。若久病而脉反实大,暴病脉反弱小皆为难治之象。颤证可因肾精亏损,脑髓空虚,神机失控,而转变为痴呆。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段汝钦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