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心悸·心阳不振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心阳不振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致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所表现出来的一类病证。常见于心悸。

病因心阳虚弱,温煦失职,无以温养心神。

辨证要点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致心阳虚衰,血脉瘀滞,无以温养心神,故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阳气虚衰,无以温煦肢体,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为心阳不振之象。

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气短,伴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

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中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

常用腧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常见病心悸。

预防与调护1. 患者应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2. 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平素饮食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忌过食生冷。

3. 注意劳逸结合,重症患者,平时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应卧床休息。

4. 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

转归预后心悸的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者,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段汝钦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