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湿热瘀阻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湿热瘀阻证,中医病证名。是湿热内蕴,蕴结胞中所出现的证候。常见于痛经。

病因病机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子宫、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致使经行腹痛。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剂清热调血汤加减。

常用中药牡丹皮、黄连、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常用腧穴三阴交、中级、关元、十七椎。

常见病痛经。

针灸疗法毫针泻法。

预防调护注重经期、产后卫生,以减少痛经发生。患者经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精神愉快,气机畅达,则经血流畅;注意调摄,慎勿为外邪所伤;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忌服食生冷之品,均有利于减缓疼痛,促进疾病早期向愈。

转归预后中医药治疗痛经,有良好临床疗效。功能性痛经,经及时、有效治疗,常能痊愈;属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者,虽病程缠绵,难获速效,辨证施治,也可取得较好消减疼痛作用。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华敬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