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白涩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本病为眼部赤肿不显,而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慢性眼病,《审视瑶函》称之为白涩症,药物治疗难取速效,类似于西医学之慢性结膜炎或浅层点状角膜炎。

名词解释本病为眼部赤肿不显,而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慢性眼病,《审视瑶函》称之为白涩症,药物治疗难取速效,类似于西医学之慢性结膜炎或浅层点状角膜炎。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视疲劳等病。

病因阴虚津亏,目失濡养。

病机1、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肺脾之络所致。

2、肺阴不足,目失濡润。

3、饮食不节,或嗜烟酒,及偏好辛辣之品,致使脾胃蕴积湿热,清气不升,目窍失养。

4、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濡养。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干涩不爽,不疼痛,怕见强光,频频眨目,不耐久视。

2、眵多色白或无眵。

3、胞睑、白睛不红不肿,黑睛外观端好,或见白睛赤脉隐隐,或黑睛有细小星点。

二、病证鉴别1、椒疮:胞睑内有明显细小颗粒如椒似粟,且有痒涩眵泪。

2、睑内结石:胞睑内可见明显的黄白色坚硬小粒,有异物磨擦感或刺痛。

三、相关检查眼部检查:睛赤脉隐隐,或白睛不红不肿。患眼荧光素染色后于裂隙灯显微镜下可查见黑睛有点状染色。

辩证论治一、辩证要点本病须根据局部与全身情况分清实证、虚证。邪热留恋或脾胃湿热时,眼涩痛,白睛微红,有少许眼眵,属实热证。肺阴不足时,眼干涩畏光,久视易疲劳,咽干舌燥;肺虚弱时,眼干涩羞明,视物疲劳,体弱神疲;肾阴虚时,眼干涩畏光,泪少,视物欠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1。

二、治疗原则实证宜清热祛湿,虚证宜养阴益气。此外本病迁延日久而致气血瘀阻,脉络不畅,见眼涩痛明显,睑内及白睛红赤显著,赤脉粗大而迂曲者,需加强应用活血祛瘀法。

三、证治分类(一)邪热留恋

症状:常见于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以致白睛遗留少许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睑内亦轻度红赤,可有少量眼眵及畏光流泪,干涩不爽。

治法:清热利肺。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玄参、麦冬、茯苓、泽泻、甘草。

(二)肺阴不足

症状:眼干涩不爽,泪少,视久容易疲劳,甚至视物不清,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脉,黑睛可有细点星翳,病势迁延难愈。全身症可见于咳少痰、咽干便秘,偶有烦热,苔薄少津,脉细无力。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常用药:甘草、芍药、生地、薄荷、玄参、麦冬、贝母、丹皮、夏枯草、连翘。

(三)脾胃湿热

症状:眼干涩隐痛,白睛淡赤,睑内可有粟粒样小泡,眦部有白色泡沫样眼眵,胞睑有重坠之感,病程持久而难愈,全身症可见口粘或口臭、便秘、溲赤而短,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方药:三仁汤加减。

常用药: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制半夏、厚朴、滑石、通草、竹叶。

(四)肝肾亏损,阴血不足

症状:眼干涩畏光,双目频眨,视物欠佳,白睛隐隐淡红,久视则诸症加重。全身可兼见口干少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菊花、当归、白芍2。

其他疗法1、犀黄散点眼。

2、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或10%-50%千里光眼药水滴眼。

转归预后药物治疗难取速效。

预防调护1、积极治疗暴风客热、天行赤眼,防止转变为本病。

2、注意眼部卫生,使用目力宜适当,尽量避免熬夜,加强生活规律性,改变不良习惯和嗜好,注意调节饮食。

3、有屈光不正者,须配戴合适眼镜。

文献摘要《审视瑶函·卷之三·白痛》谓: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华敬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