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证,中医病证名。情志抑郁为临床最常见的情志症状之一,以情志抑郁为主要者称为郁证,亦可兼见于怒证、悲恐证等诸证之中。若情志异常得不到控制。则可发展成为精神错乱,如癫、狂诸疾,其治疗往往颇为棘手。而常与此类疾病相提并论的还有痫病,但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往往有较大的不同。
病因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虽然肝、脾、心三个脏腑皆有相关,但各有侧重。肝气郁结多与气、血、火相关,而食、湿、痰主要关系于脾,心则多表现为虚证,如心神失养、心血不足、心阴亏虚等,也有一些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抑郁症初病在气,久病及血,故气滞血瘀的证候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抑郁症日久不愈,往往损及脾、肾,造成阳气不振、精神衰退证候。
常见证型1.六郁杂至,情志抑郁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舒,饮食无味,郁闷难言,时觉头昏,进而体倦,时觉恍惚,沉默少言,胸膈痞闷,呕吐泛酸,二便不调,郁郁寡欢。
治法:开郁气机,调畅情志。
方剂:越鞠丸加减。
2.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安,胁肋胀刺,愁闷胸烦,呃气叹息,时腹转痛,饮食减少,头侧痛,胸乳胀,胃肠窜气,包块时聚时散,小腹胀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弦等。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方剂:柴胡舒肝散加减。
3.肝郁血虚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神情失常,面色无华,沉默少言,或喃喃自语,胸闷胁胀,不思饮食,或有便溏肢软,舌淡苔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剂:逍遥散加减。
4.肝郁化火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沉闷痴呆,胸闷胁胀,口干欲饮,或似渴不饮,口苦心烦,或呕恶吞酸,头昏头痛,目涩耳鸣,少寐多梦,大便干结,舌微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和胃。
方剂: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
5.肝胆实火
临床表现:精神失常,疯癫狂躁,妄言妄语,不避亲疏,或嬉笑怒骂,惊悸抽搐,面红目赤,头痛昏眩,胁肋灼痛,便秘尿黄,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开窍。
方剂:当归龙荟丸加减。
6.胆郁痰扰,惊悸失眠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胸闷头昏,语言无序,表情呆滞,惊恐无主,夜惧不眠,沉默食少,舌苔薄,脉弦细。
治法:泄泻胆化痰,镇静安眠。
方剂:加味温胆汤加减。
7.心虚胆怯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善疑自卑,心悸心慌,胆怯多惊,坐卧不安,失眠多梦,怔忡健忘,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安神定志,益气镇惊。
方剂:安神定志丸加减。
8.肝郁涉肺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恍惚郁闷,胸胁痞满,面浮肢肿,呼吸短气,腹胀食少,舌苔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化饮。
方剂:香附旋覆花汤合逍遥散加减。
9.痰迷心窍
临床表现:意识不清,语言颠倒,神志错乱,神识无主,疯癫心悸,狂躁妄动,梦多不寐,或口渴饮冷,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豁痰清心开窍。
方剂:礞石滚痰丸加减。
10.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情绪不宁,思虑过度,多愁善感,久病面色苍白,恍恍惚惚,魂牵梦扰,心悸惊恐,失眠健忘,体乏食少,舌苔淡白,脉细无力。
治法:养心健脾,安神解郁。
方剂:归脾汤加减。
11.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久病抑郁,化火伤阴,神志不安,燥扰心烦,惊悸难眠,身体瘦弱,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补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减。
12.内伤心脾,神不守舍
临床表现:神情默然,目呆迟缓,虚烦不眠,叹息摇头,白天失魂落魄,如有所失,或兼惊悸恐惧,疑有鬼神,舌淡脉弱。
治法:养心安神,解郁和中。
方剂: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13.痰湿内阻,上蒙清窍
临床表现:神识模糊,目无表情,面色晦暗,静而不燥,嗜睡懒言,呕或吐涎,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沉滑。
治法:化痰开窍醒脑。
方剂:涤痰汤加减。
14.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精神失常,疯癫呆滞,胁刺如锥,胸胁满胀,急躁易怒,昏眩健忘,或热郁不解,见失眠惊梦,或胁下包块,或腹大坚满,疼痛拒按,舌暗紫,脉弦涩。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预防调护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转归经过治疗,一般可以得到稳定。若情志异常得不到控制。则可发展成为精神错乱,如癫、狂诸疾,其治疗往往颇为棘手。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华敬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