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疔,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手掌心劳宫穴处,肿形如托盘之状,又名掌心毒。其症状为患侧手掌肿胀高突,失去生理凹陷,形如托盘之状,手背肿胀常常更为明显,甚至延及手臂,疼痛剧烈。相当于掌中间隙感染。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名词解释是指发生于手掌心劳宫穴处,肿形如托盘之状,又名掌心毒。其症状为患侧手掌肿胀高突,失去生理凹陷,形如托盘之状,手背肿胀常常更为明显,甚至延及手臂,疼痛剧烈。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掌中间隙基本相同。
病因多因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火毒炽盛,或由外伤染毒,气血凝滞,郁而化热所致。
病机1.火毒蕴结 火毒炽盛,蕴结于肌肤,以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隔,故锨红肿胀疼痛。
2. 脓毒蕴结 热毒之邪蕴积,热胜则肉腐而酿化为脓,故患处红肿显著,疼痛剧烈,按之应指;热毒壅积,故恶寒发热、便结溲赤。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有手部外伤史。
2.手掌肿胀高突,伴恶寒、发热、纳差等症状。
3.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已成脓,但不易向外穿透,可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
病证鉴别类丹毒 发病前多有猪骨、鱼骨刺等刺伤皮肤,或有破损皮肤接触猪肉、鱼虾史。红肿不如疔疮明显,常表现为游走性的红紫色斑片,一般不化脓。
相关检查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有无死骨。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本病从成脓与未成脓来辩证。未成脓表现为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掌心凹陷,手背肿势更显,甚或延及手臂,剧痛;成脓则表现为患处肿势增大,红肿显著,疼痛剧烈如鸡啄,患部中软而应指,功能受限。
治疗原则本病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辅以外治法。未成脓期宜内治法,火毒蕴结证给予清热解毒;成脓期宜切开排脓。
证治分类1. 初期 火毒蕴结
证候: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掌心凹陷,手背肿势更显,甚或延及手臂,剧痛。伴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归尾、赤芍。
常用药: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
2. 成脓期 脓毒蕴结
证候: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不易向外透出,可能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或并发疔疮走黄。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忍冬藤、蒲公英。
常用药: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3.溃后
证候:脓出肿退痛减,全身症状消失,约7~10天愈合。
治法:清解余毒。
方药:四妙汤加赤芍、丝瓜络、桑枝。
常用药:紫草、升麻、糯米、甘草。
其他疗法1.初期用金黄膏外敷。
2. 成脓期脓成应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切开,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切口。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足够大,以保持引流通畅。切开后,可用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插入疮口,外敷金黄膏或红油膏。
3.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若胬肉高突、疮口难愈者,修剪胬肉后,用平胬丹外敷。若溃烂肿胀,久不收口,是为损骨,可用2%一10%的黄柏溶液浸泡患指,每日l一2次,每次10—20分钟。如有死骨存在,用镊子钳出死骨或整节指骨,方可愈合。
转归预后本病若病情较轻,正气较强,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本病若延误或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预防调护1.手部易受外伤,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
2.患肢忌持重物,以三角巾悬吊固定。生于手掌部者,宜手背向上,使脓毒容易排泄。
3.愈后影响手指屈伸功能者,应早期加强功能锻炼。
文献摘要《诸病源候论·丁疮病诸候》:“丁疮……在手足、头面、内节间者最急。”1
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华敬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