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风赤疮痍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风赤疮痍,中医病名。是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客于胞睑所致。以胞睑皮肤红肿疼痛,起丘疹、水泡、脓疮、溃烂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眼睑皮肤炎、眼部带状疱疹。

名词解释风赤疮痍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历史沿革病名源于《秘传眼科龙木论·风赤疮痍外障》,书中对其典型症状作了描述,说:“疮生面睑似朱砂”,而《世医得效方·眼科》对本病除有相同的认识外,还记载了“若经久不治,则生翳膜”,可见本病病变不仅发生在胞睑皮肤,还可侵犯黑睛,出现黑睛生翳。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风赤疮痍类似于西医学的病毒性睑皮炎。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和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病因脾经风热毒邪与心火相挟而上攻于目。

病机1、脾经蕴热,外感风邪,风热之邪循经上犯胞睑。

2、外感风热邪毒引动内火,风火之邪上攻胞睑,以致胞睑皮肤溃烂。

3、脾胃湿热中阻,复感风邪,风湿热邪循经上犯,蒸腾腐灼胞睑。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多单眼发病,起病急,发展快。

2、局部刺痒或灼痛,或有畏光流泪,初起或有发热、头痛等症。重症、变症可见高热头痛、恶心呕吐。

3、眼睑皮肤红赤、肿胀,并见水泡或丘疹,继则成脓疱,破溃出脓血,或溃烂渗液。疱疹此起彼伏,秽汁痂皮结聚。重者耳前可有核肿痛。

4、渗液涂片或病毒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病证鉴别本病应与睑弦赤烂相鉴别。二者均有红赤湿烂等症,但睑弦赤烂病变仅局限于睑弦或眦部睑弦,不波及眼睑皮肤;风赤疮痍则以眼睑及颜面皮肤病变为主。

相关检查1、眼部检查:眼睑皮肤红赤如涂朱砂、微肿,并见水泡及黏液渗出,结痂。如为带状疱疹所致,则在患侧眼睑、额部皮肤及头皮出现成簇的水泡,其分布不超过鼻中线;如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胞睑或额部皮肤出现团簇水泡,数日后水泡化脓,或可破溃糜烂、结痂;同侧耳前可扪及肿核。病变还可累及黑睛,形成翳障。

2、实验室检查:渗液涂片或病毒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积,外受风热毒邪,内夹心火,上攻胞睑所致。也有因其他眼病或点用药物过敏所致。胞睑红赤焮痛、起脓泡属热毒为犯,皮肤溃烂起水泡属湿热熏蒸,胞睑肿痒为风邪。证虽属风、湿、热毒为犯,但以红痛为主。

治疗原则清热泻火解毒。

证治分类(一)湿热兼风

症状:胞睑肿痒,皮色红赤,少许丘疹,渗出粘液。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除风清脾饮加减。

常用药:陈皮、连翘、防风、知母、元明粉、黄芩、玄参、黄连、荆芥穗、桔梗、大黄、生地。

(二)风热湿毒壅盛

症状:胞睑红赤焮痛,水泡簇生或生脓泡,甚至溃破糜烂腥臭,渗出粘液。

治法:祛风除湿,泻火解毒。

方药:除湿汤加减。

常用药:连翘、滑石、车前子、枳壳、黄芩、黄连、通草、甘草、陈皮、荆芥、茯苓、防风。

(三)风火上攻

症状:胞睑红赤如涂朱砂,焮痛难忍,局部坏疽溃烂。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玄参、连翘、丹皮、鲜竹叶、甘草

(四)肝脾毒热

症状:胞睑红赤痒痛,水泡、脓疱簇生,患眼涩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生星翳或黑睛生翳溃烂。

治法:清热除湿,散邪退翳。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通草、泽泻、车前子、栀子、黄芩、甘草。1

其他疗法1、滴眼药水:滴0.1%无环鸟苷滴眼液,每日4-6次,以预防或治疗黑睛生翳。

2、涂眼药膏:患部可涂3%无环鸟苷眼膏,或睡前涂于眼内。

3、药物敷:取六神丸和云南白药等份,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或用青黛膏外涂。若有溃烂者,可用0.5%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日3-4次。

4、外洗:可用地肤子、苦参、蛇床子、蒲公英各30克煎水滤去药渣,取液待凉外洗,每日2-3次。

5、其他:病情重者,务必全身应用抗生素、无环鸟苷及糖皮质激素。

转归预后1、胞睑浮肿作痒,皮色红赤如涂朱砂,或出现水泡、脓泡及渗出粘液,水泡溃破结痂脱落,愈后可不留痕迹。

2、胞睑浮肿刺痛作痒,继则于同侧面颊额腮出现成簇疱疹,局部焮痛,疱疹基底潮红,日久水泡内可灌脓,终则干燥结痂,愈后留下痕迹,一生不退。

3、上述二种,严重时或日久失治均可侵及黑睛、瞳神,变生星点云翳、瞳神干缺症。

预防调护1、平素注意增强体质,精神舒畅,避免过劳及感冒。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3、尽量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切忌搔抓揉搓,以免变生他病。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华敬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