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耳廓痰包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耳廓痰包,中医病名。以耳廓凹面局限性隆起,肤色不变,按之有弹性,不痛或微痛等为主要表现。病因不明,患者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一般在30-40岁。中医称耳廓痰包,认识属痰热蕴结耳廓。西医学的耳廓假性囊肿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名词解释耳廓痰包是因痰湿阻滞,凝注耳窍所致的局限性肿胀,以不痛或微痛为主要特征的耳病。西医学的耳廓假性囊肿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的耳廓假性囊肿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病因痰湿阻滞,凝注耳窍。

病机多因饮食、劳倦伤脾,以致脾胃运化失健,痰湿内生,复受风邪外袭,挟痰湿上窜耳窍,痰浊凝滞而为肿。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病变多位于耳廓外侧凹面,多为单发。青壮年为多。

2、多为偶然发现,痰包小者无任何症状,稍大者可有患处微胀、微痛或麻木感。

3、痰包呈半球形隆起,界限清楚,皮肤色泽正常或微红,触之如按皮球,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液。

4、治疗不彻底可反复发作。

5、处理不当,痰包染毒化脓,可发生断耳疮。

病证鉴别断耳疮:两病发病早期均有耳廓肿胀,但断耳疮多有耳部外伤史,局部红肿显著疼痛剧烈。

相关检查多于耳廓凹面局部肿起,肿处皮色不变,按之柔软,无压痛,透光度好,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但不久又复肿起。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本病由风邪兼挟痰湿上窜耳壳而致。风性轻扬,善攻头面,且变化迅速,故耳壳突然发病,并有麻木感或痒感。痰浊为阴邪,其性凝滞,故其被风邪兼挟上窜耳廓,则在局部结而为肿,并可有波动感,穿刺可独得淡黄色液体,因不是邪热为患,故肿而肤色不变,无红肿焮痛。抽吸可使肿块变小或消失,但不久又复肿如前,皆因病根未除,痰浊内生不止。

治疗原则治疗上,宜疏风散邪,化痰散结。若邪毒入侵,火热壅盛,则以清热解毒,渗湿消肿为治。

证治分类风邪痰湿,上因耳窍

症状:起病较急,多于睡醒后或偶然发现,多发生于耳壳凹面。局部肿起,大小不一,皮色不变。若肿块较大,则按之如乒乓球,无明显疼痛,或有微痒、麻胀感。肿物久不自消,穿刺可抽出黄色液体;抽后肿物变小,但可复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见舌苔微腻,脉缓滑。

治法:消痰散结,袪风散邪。

方药:二陈汤加减。

常用药:法夏、陈皮、云苓、僵蚕、丝瓜络、柴胡、丹参。

其他疗法1、在无菌操作下,用七号针头独出肿物内液体,加压包扎或用石膏作耳廓固定包扎,一周后解除。

2、以无菌操作抽取液体后,用艾条悬灸5分钟,再加压包扎。

3、以无菌操作抽出液体后,用酒精消毒过的磁片作异极相对敷贴(即病变局部及耳背对座位置各放一片),并加压包扎。

转归预后预后良好。若染毒,则可发展为断耳疮。

预防调护1、一般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染毒而转为断耳疮。即使穿刺抽液,也应严格消毒。

2、对肿块不宜反复揉按,以防增加机械性刺激,促使肿块扩大。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华敬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