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腰蛇丹,中医病名。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等。指皮肤生水泡、红肿、形如串珠,多缠腰背而发,故名。可参见缠腰火丹。
名词解释指皮肤生水泡、红肿、形如串珠,多缠腰背而发,故名。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等。
历史沿革见于《病科选粹》。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疱疹和神经根炎。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不一定马上发病,病毒进入皮肤神经末梢内,长期潜伏于脊神经或脑神经的神经节细胞中,当机体受外伤、感染、过劳等诱发因素时,则被激活而引起受侵部位的神经节和皮肤产生炎症并引起疼痛。
病因由肝脾内蕴湿热,秉感邪毒所致。
病机由于情志所伤,肝经郁火,复感火热时毒,容于少阳、厥阴经络,熏灼肌肤、脉络;或饮食不节,嘈杂脾胃,致脾经湿热内蕴,复感火热时邪,客于阳明、太阴经络,浸淫肌肤、脉络均可发为本病。本病日久皮损表面火热湿毒得以外泄,疱疹消退,但余邪滞留经络,以致气虚血瘀,经络阻滞不通,局部疼痛不止。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发病前常有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患部皮肤异常过敏,伴有疼痛、瘙痒及灼热感。继而局部出现不规则红斑,随之在红斑上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成群皮疹,迅速变为水疱,澄清透明,周围有炎性白晕,附近淋巴结大。
2、沿皮肤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发疹,好发于胸痛、面、颈、腰、腹部,疱疹群之间皮肤正常。皮疹消退后可留下色素沉着。
3、多于春秋季节发病。老年病人局部遗留神经痛,经久不能消失。
二、病症鉴别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1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发病前常有轻度发热,疲倦乏力,食欲缺乏,全身不适,皮肤灼热刺痛等症状,亦可不发生前驱症状而直接出现丘疱疹。皮损部神经痛为本病的主症之一,但疼痛程度不一,且不与皮损严重程度成正比。疱疹好发于腰腹之间,其次是颈项、面部。呈带状排列,刺痛。有些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痛。
二、治疗原则辨证施治,缠腰火丹的水疱不宜挑破,若呈大疱者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疱液,但疱壁不宜除去,以防继发感染。
三、证治分类1、毒热炽盛
主证:患部皮肤焮红,可见集簇成群带状分布的丘疱疹或疱壁紧张之水疱。伴咽干口苦、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
2、湿热搏结
主证:患部皮肤淡红,水疱密集成群,破溃流水,疱液浑浊。伴有纳呆、腹胀等全身症状。舌质淡,苔厚腻。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代表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常用中药: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
其他疗法1、艾灸疗法
(1)取穴:局部皮损处;
(2)操作:用艾条温灸局部,疱疹初起阶段每天2次,吸收后每天1次。
2、外治
初用玉露膏外敷,水疱破后可用青黛散油膏。不论初期后期,均可用黄连膏加30%雄黄粉调匀外敷。如水疱不破,亦可用三棱针刺之,以减轻胀痛。
转归预后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很少复发。本证常发生于春、秋两季,伴有剧烈的局部灼痛,在皮疹消失后,有些病例疼痛仍持续较长时间。
预防调护1、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鱼虾、牛羊肉等发物。
2、针灸治疗本病镇痛作用显著,可缩短病程,痊愈后多无后遗疼痛。
文献摘要缠腰火(蛇)丹:《证治准绳·疡医》谓:“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膀胱,缠于带脉,故如束带。”《医宗金鉴·缠腰火丹》曰:“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12345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龚小刚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