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伤寒论》中之大陷胸汤证。是太阳表证未罢而误用下法,出现自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的证候。结胸证之一。其证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间有如柔痉状。张仲景《伤寒论》治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名词解释本证为常见急性腹痛证之一,多由表病误用下法,外邪乘虚内陷,加之患者胃肠燥热,素有水饮内停,致燥热与水饮互结于心下胸膈成实,气机闭塞不通所致。
历史沿革大结胸为病证名,结胸证之一,即指《伤寒论》中之大陷胸汤(丸)证。结胸证指邪气内结,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者。多因太阳病、太少并病误下,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与胸中水饮互结而成。因证候、病情不同,有大结胸、小结胸、寒结胸、热结胸、水结胸、血结胸等。大结胸其证膈内剧痛,心下痛,按之石硬,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间有如柔痉状。张仲景《伤寒论》治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类证活人书》卷十:“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为大结胸,大陷胸丸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太阳少阳合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来苏集·陷胸汤证》:“因误下热入,太阳寒水之邪,亦随热而内陷于胸胁间,水邪热邪结而不散,故名曰结胸。”《景岳全书·伤寒典下》:“有不因误下而实邪传里,心下鞕满,痛连小腹而不可近,或燥渴谵妄,大便鞕,脉来沉实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汤所正宜也。”
病因病机本证为常见急性腹痛证之一,多由表病误用下法,外邪乘虚内陷,加之患者胃肠燥热,素有水饮内停,致燥热与水饮互结于心下胸膈成实,气机闭塞不通所致。病位在心下胸膈,甚者弥漫至全腹。为阳热实证。
临床诊断诊断要点胸胁痛,心下硬满疼痛,甚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按之硬如石,痛处拒按。大便秘结或不大便。发热,热势以午后为甚,口渴,小便短赤,短气;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舌质红,舌苦黄燥中根部厚,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或见但头汗出,项强不舒,寸脉浮,关脉沉。
辩证论治一、辩证要点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燥烦,心下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项亦强,如柔痉状;颈项亦强,胸邪十分紧实;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伤寒论》原文总结)
其最主要症状为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或按之石硬不可近,寸脉浮,关脉沉。
二、治疗原则泻热,逐水;开结。
三、证治分类1.基本方药:
(1)大陷胸汤:生大黄12克、芒硝15克、甘遂末1.5克。以上药物,先煎大黄取汁200毫升,去滓后加入芒硝,煮一二沸,使芒硝溶化后,再入甘遂末,搅匀分2次服用。每日1~2剂,取大便通为度。
(2)大陷胸丸:生大黄10克,葶苈子10克、芒硝10克、杏仁l0克、甘遂末1.5克、白蜜30克。本方适用于大结胸证中水热互结高位,而见头汗出,项强不舒,或短气,喘息不得卧者。以上药物先将大黄、葶苈子研末,再加入芒硝、杏仁合研调匀为丸。用时取丸药加水150毫升,再入甘遂末、白蜜同煎1~2沸,候微温,连滓顿服。约12小时左右可出现泻下作用。若大便仍不通,则依上方再服,每日1~2剂,以大便得通为度。
2.加减变化:
本证病情危重,变化迅速,临床上大多以大陷胸汤为主方加减变化。若病人腹部胀满痛甚,无矢气者,加厚朴15克、莱菔子15克、枳实10克,发热甚者加赤芍15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热甚血瘀而见腹部痛有定处,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者加丹参l5克、丹皮l5克、黄芩l0克;呕吐者加姜半夏10克、竹茹10克;病者神识不清时加胆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天竺黄10克、法半夏10克;如病人出现肢厥时,除采用大陷胸汤泻热通腑外,尚须合用参附汤、生脉散以回阳益气固脱,甚者还可配合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等静脉注射;如病者素有正气不足,或病人出现烦躁,脉浮大无根等正不胜邪之象,则不宜使用本方,可用宣白承气汤,即生石膏30克、生大黄10克、杏仁10克、瓜蒌皮10克。或者采用攻补兼施之法治疗。
其他疗法灌肠疗法1.复方大承气汤:生大黄15克(后下)、芒硝10克、厚朴30克、枳壳10克、桃仁10克、炒莱菔子30克、赤芍15克,上方水煎取汁200~300毫升,冲芒硝,置至38℃,作高位保留灌肠,每日根据病情轻重,可用1~2次。
2.温盐水200毫升,高位灌肠,每日l~2次。
3.温肥皂水200毫升,不保留灌肠,每日l~2次。
针灸疗法1.体针:取穴足三里、天枢、大肠俞、中脘、下巨虚,强刺激,得气后留针15~
30分钟,每日2次~4次。呕吐者加曲池,内关透外关。
2.耳针:取穴胆区、胰区、交感、神门,强刺激,每次l5~30分钟,每日2次。
3.电针:取穴同体针疗法,得气后接电针仪给予强刺激,每日2次,每次15~30
分钟。
4.穴位注射:若为麻痹性肠梗阻可用新斯的明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双),每侧
注射新斯的明0.25毫克,每日1次。
转归预后若辨证准确,方药配伍与计量得当则预后良好。否则将变证,预后凶险。
预防调护1.病人宜采取半靠位。
2.呕吐甚,腹胀满硬痛,无大便无矢气音,除暂时禁食外,宜放置胃肠减压管,连续负压吸引,每4~6小时开放一次,注入中药,夹管0.5~1小时后,再行负压吸引。
3.配合西药纠正水,电介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液体静脉注射。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龚小刚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