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疸是因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使胆汁排泄受阻,不能泄入肠道而淤积入血,溢于肌肤。以右胁下疼痛、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
名词解释胆疸是因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使胆汁排泄受阻,不能泄入肠道而淤积入血,溢于肌肤。以右胁下疼痛、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
与西医病名关系胆汁分泌是肝脏的重要功能,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胆汁分泌和排泄发生障碍,形成胆汁郁滞,病变在肝内者称为肝内胆汁郁滞,在肝外者称为肝外性胆郁。
病因病机湿热或寒湿阻遏少阳。
主要病因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可有胆石、蛔厥、胆瘅、脘腹部癌肿、胆道手术等病史,存在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的证据。
2、皮肤呈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皮肤瘙痒明显,尿如浓茶,粪便呈浅灰色或如陶土,常伴有厌食油腻、腹泻、右胁下或上腹部疼痛等症。
3、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凡登白试验呈直接反应。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脂蛋白-X阳性。
4、尿中胆红素强阳性,但尿胆原减少或缺如。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二、鉴别诊断1、肝热病、肝瘟、肝癌等:有肝实质损害病史与病候,肤色浅黄或金黄色,轻度瘙痒,尿色加深,大便色淡黄,血清中非结合和胆红素结合均中等增高,凡登白试验呈直接或双相加速反应,肝功能异常,B超等检查可资鉴别。
2、血疸、蚕豆黄、胎黄等:有导致溶血的原因,或食新鲜蚕豆史,肤色如柠檬色,无瘙痒,尿如浆油,大便色正常,病重者常见皮肤苍白,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
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1、辨病因
因胆石引起者,常有发作性右上腹绞痛,疼痛剧烈,可因体位改变而减;因蛔虫阻塞胆道引起者,亦右上腹疼痛,疼痛剧烈,呈钻顶样,并伴见恶心呕吐,呕出胆汁或蛔虫,手足厥冷,面白汗出等,常有腹痛或排蛔病史;因肿瘤压迫胆道引起者,右上腹或中上腹可有胀痛触及包块,有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进行性消瘦等病史。手术引起者有腹部手术史,多系胆道与周围组织粘连,引起胆道阻塞所致。
2、辨阳黄阴黄
阳黄多见黄色鲜明如橘色,黄色较深,伴见纳差泛恶,胸脘痞闷,发热口渴,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阴黄多见身目黄色灰暗如烟熏,食少神疲,脘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等,一般来讲,本病因胆石、蛔虫、手术引起者多见阳黄,因肿瘤引起者多见阴黄。
二、证治分类1、阳黄
(1)热重于湿
治法: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18g,栀子12g,大黄6g。
(2)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
苍术6g,赤苓6g,猪苓6g,泽泻6g,官桂3g,茵陈15g,车前子4-5g,木通4-5g,柴胡4-5g,川黄连3g,制厚朴6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豉9g,焦山栀9g,芦根6g。
(3)急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
犀角6g,羚羊角3g,前胡9g,栀子9g,黄芩9g,射干9g,大黄12g,升麻12g,豆豉一升。
2、阴黄
(1)寒湿困脾
治法:温阳健脾,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茵陈3g,白术6g,附子1.5g,干姜1.5g,炙甘草3g,桂肉(去皮)1g。
(2)脾虚湿滞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6g,生姜6片,红枣5枚,饴糖30g。
其他疗法针刺、放血、按摩等。
针刺穴位:胆俞、日月、阳陵泉。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龚小刚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