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马王堆汉墓医书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1972年初至1974年初,中国考古工作者相继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几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在马王堆帛书中,有11种是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以上11种,由于《阴阳十一脉灸经》有甲、乙两种本子,文字基本相同,可以合并起来算一种,所以帛医书实际上是10种。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竹木简200支,全部是医书,分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四种,其中除《杂禁方》为木简外,其余全部是竹简。以上帛医书和竹木简医书合起来总共为14种。这些古医书都是后世已经失传了的医书,就连《汉书·艺文志》也未能著录。它们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医学史上的空白。

校注、整理现有帛书原件和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本。

内容简介1.两部脉灸经是我国最早专论经络学说的文献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全面地论述了人体11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和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经络学说的文献。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脏腑经络学说,在《灵枢·经脉》里,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如果将此篇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作一对比,就不难看出,无论从内容到词句,均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它们之间有某种血缘关系。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灸经中,尤以《足臂》最为古朴,《阴阳》则稍晚于《足臂》,而《灵枢·经脉》则比两部脉灸经都晚,看来它继承和发展了两部古脉灸经,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其理由:①两部脉灸经只记载了十一条经脉,和《灵枢·经脉》相比,少了一条手厥阴经。根据事物发展总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不完备到完备的道理,可以断定,《内经》的十二经脉,是在帛书十一条经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②在经脉的循行走向上,《内经》所述十二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很有规律,而帛书所载十一条经脉尚无规律可循。拿《足臂》所载十一条经脉来说,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躯体中心的胸腹部位或头面方向,几乎都是向心性的。如足泰(太)阳脉是从脚的外踝一直走到头面的目内渍(眦)和鼻部。足厥阴脉从脚大趾走向腰腿部。臂泰阳脉从手小指走向目外眦。臂阳明脉从手中指循行到口边。《阴阳》则对经脉的循行走向作了某些调整,在十一条经脉中,仍有九条是向心性的。另有两条即肩脉(相当于手太阳脉)和足太阴脉则相反,是由躯体中心的胸腹部或头面部走向四肢末端,成了远心性的。如肩脉起于耳后,抵于手背;足太阴脉则起自胃部,止于脚内踝。《灵枢·经脉》则不然,其所载十二条经脉并非局限于向心性或远心性,而是各经互相衔接,如环无端,循行走向很有规律。就像《灵枢·逆顺肥瘦》所讲的那样:“手之三阴,从藏(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毫无疑问,这比帛书所述要全面、深刻、完善得多。③在两部脉灸经中,看不出经络与脏腑有什么必然联系,而《灵枢·经脉》所载十二经脉均与脏腑有联系,每条阴经属于一脏,并与一腑相联络;每条阳经属于一腑,又与一脏相联络,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脏腑经络系统。④两部脉灸经对各条经脉的命名尚不统一,有些命名是比较原始的。如《足臂》称手太阳脉为臂泰阳脉,手阳明脉为臂阳明脉,《阴阳》则称太阳脉为巨阳脉,况且该书没有手太阳、手少阳和手阳明三个脉名,而分别称之为肩脉、耳脉和齿脉。然而在《内经》中,除了极个别的篇章还保存着“臂太阴”、“臂阳明”及“巨阳”等名称之外,其余皆以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称呼为经脉命名,再以手足相别,则得十二经脉之名,完全摆脱了那种经脉命名尚未定型的原始状态。

2.《五十二病方》真实地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

《五十二病方》现存10000余字,全书分52题(实质上包括100多种疾病),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20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原数应在300个左右,有少部分已残缺了。书中提到的病名现存的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内科病有以精神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癫疾”和各种名目的“痫”,有“痎”即疟疾。外科病有各种外伤、痈疽、痔疮等。儿科病有小儿惊风及等。书中所载尤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也最为突出。其中还记载了治疗痔疮用竹管穿狗尿脬,插入患者直肠(肛门),对着竹管吹气,使狗尿脬胀大,将患部牵引出来进行割治,然后用磨碎的黄芩和其他药物进行敷治的方法。在西汉以前就有这么巧妙的手术疗法,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本书对药物学、方剂学亦有一定的贡献,书中共收药物247种,其中有将近半数是《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的。在处方用药方面,本书已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内服汤药之外,尤以外治法最为突出。有敷贴法、药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医药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3.帛画《导引图》是我国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我国的导引术很早就有了发展,战国时的《行气玉佩铭》就是专论导引的,《庄子·刻意篇》也谈到了导引,但迄今未见到导引图著的流传。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经复原后,此图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在这幅导引图上,描绘了44个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在做各种动作。他们分列成4排,每排11人,人像高9~12厘米。这些人物形态逼真,姿势各殊,服装各异,一个个栩栩如生,都在凝神操练。这44个人的动作姿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呼吸运动,一为活动四肢及躯干运动,一为持械运动。如图中有一幅标明“以丈(杖)通阴阳”,画的是一位穿裙子的女子,手持长棍,俯身弯腰,利用棍棒使双手呈直线状态极力展开,促使上半身位置下移,下半身的位置则相对上举,以使全身气血流畅,从而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尤为可贵的是,图中还标明了导引可以防治的某些疾病名称。如“引聋”,即以导引防治耳聋;“引脾病”,就是以导引防治痹证或腹痛。这此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在帛画《导引图》中,还有许多模仿动物动作的导引术式,这是古代仿生学在医疗体育中的具体运用。这种仿生动作在西汉的其他文献中也有记载,后来华佗的“五禽戏”正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帛画《导引图》在以仿生动作作为导引术式这一点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不管《导引图》在当时流传的广狭如何,此项内容已被当时及尔后操练导引的人所效法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4.竹术简医书与古代养生学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四部竹木简医书,包括《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共约4000余字。从《十问》提到秦昭王和齐威王等人的言论来看,这几部书成书年代最早不会超过战国晚期,很可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在这四部简医书中,除《杂禁方》为祝由方在此不作讨论之外,其他多系古代养生学和房中术等方面的内容。简书所提倡的养生原则,与《黄帝内经》及《吕氏春秋》所论基本一致。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条,一是遵循天地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二是注意饮食起居和控制喜怒哀乐等情志;三是坚持操练气功导引;四是调适和节制房室生活。

简书主张节制房室生活,《天下至道谈》明确指出:“故贰(厚)生者食也,孙(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认为房室生活过度就会损伤身体,因此对待两性生活应有一定的法度。《天下至道谈》又说:“气有八益,有(又)有七孙(损),不能用八益去七孙(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涚(脱),阴气不用,课(涕)泣留(流)出。令之复壮有道,去七孙(损)以抵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这段话具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可以解决《内经》中长期争论不休而难以解释清楚的“七损八益”等问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指阴阳)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阳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对于这段文字,历代注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说来说去,只抓住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竭;男子二八天癸至,八八天癸竭等做文章。到底什么叫七损,什么叫八益,却始终没有解释清楚。直到马王堆简医书出土以后,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天下至道谈》对此有十分明确的解释。所谓八益,指的是将气功导引与房室生活相结合的八种有益的两性交媾活动,即:“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窃(积)气,七曰寺赢(持盈),八曰定顷(倾)。”所谓七损,指的是七种有害的两性交媾活动,即:“一曰闭,二曰泄,三曰渴(竭),四曰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天下至道谈》还特别指出:“故用八益去七孙(损),耳目聪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由此可以看出,马王堆竹简医书所论,对于老年保健、性卫生和性保健,乃至对于优生学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丰聪 - 副教授 -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