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正义》,六卷,明代邹志夔(字鸣韶,号丹源子)撰。约成书于明崇祯八年(1635)。邹氏集《脉经》以下凡数十家,取《诊家枢要》、《四言举要》二书,复取《脉诀刊误》一书,以证《脉诀》之舛讹,而成此书。卷前列辨脉十篇,卷一曰明诊,揭脉之纲领;卷二曰序脉,布脉之条目;卷三、卷四曰关证,详其使用;卷五曰萃经,辑其故典;卷六曰外诊,佐诊之不逮。
成书背景邹氏谓得脉可识因,知因可辨病症,故遵轩岐之学,以斥高阳生《脉诀》之谬。遂集古今诸家论脉之言,折衷其得失,时出己意,著为《脉理正义》。
流传版本现存康熙十九年(1680)经济堂刻本。
作者简介邹志夔,明末医家。字鸣韶,号丹源子。祖籍丹阳(今属江苏),寓居靖江(今属江苏)。少习儒,博览经史,以家贫兼屡试不第,改攻医,中年后精医术。以为治病当明阴阳五行、运气胜复,不可执病就方,泥守成剂。遇危疾则沉思审方,至忘寝食,每获奇效。又恶高阳生《脉诀》之伪谬,乃集张仲景、王叔和、滑伯仁、崔紫虚及金元四家诸论,折衷得失,参以己见,著成《脉理正义》六卷,于《内经》、《难经》有所发明。
内容简介本书卷首为“脉辨”,辨析10个脉学中有争议的问题。如辨七表八里九道之谬、辨命门等,颇有见地。卷1为“明诊”,揭脉之纲领,分别部位,详明诊法,探讨了血脉成因、寸口取法、寸关尺定位、持脉方法、26种脉形、五脏六腑平脉等理论。卷2为“序脉”,宗滑氏脉象阴阳比偶学说,述浮沉、迟数、实虚、洪微、滑涩、紧缓、长短、弦芤、动伏、濡弱、革牢、促结、散代等脉26种,两两对偶。于各脉之下,详述与之相通的脉象主病。其论脉多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既论其常,又论其变。卷3~4为类症,分论伤寒脉法与杂病脉法,详其体用,融脉、症于一体。又论杂病44种,阐述病机、治法与方药。卷5为“萃经”,汇集《素问》、《灵枢》、《难经》、《脉经》论脉要语。卷6为“外诊”,述望、闻、问三诊之精论。
影响评价本书总结了明以前脉学研究成果,搜罗全面,考订详细,并有作者的经验体会,对后穴有所启发,是一部较好的研究脉学文献。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马明越 - 讲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