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针灸聚英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针灸聚英》,针灸专著,又名《针灸聚英发挥》,4卷。明·高武撰于嘉靖八年(1529年)。高氏以针灸“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同”,乃“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卷首《集用书目》,简介明以前主要针灸著作16种;卷1论五脏六腑,仰伏人尺寸,手足阴阳流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其所属经穴之循行及主病,大抵依照滑寿《十四经发挥》为次序,并附有经脉穴图;卷2介绍骑竹马灸法、四花穴、子午流注、东垣针法等各家针灸法及各种疾病取穴法;卷3介绍煮针、火针、温针、折针、艾炷、灸疮、禁忌等法;卷4记述80余首有关经穴、经脉、临床主治、补泻手法、针灸禁忌等歌赋,最后以问答形式阐述若干针灸治疗问题。高氏集录明代以前针灸学之主要成就,并用按语形式阐发己见,如五行生克在是动、所生病治疗中之应用;东垣针法应用等。书中收集针灸歌赋颇多,尤其便于初学者习诵。

成书背景高武在《针灸聚英·引》中说“不溯其源,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尝集《节要》一书矣。不究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在《针灸聚英·凡例》中又说“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同”,乃“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汇集了16世纪以前10余种针灸文献,参以高氏本人的见解,撰成此书。

流传版本现存明刻本及日本刻皮纸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作者简介高武,字梅孤,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代不详。青年时期爱好天文、乐律、兵法与骑射,曾于嘉靖年间(1522~1566)中过武举。从中年时期起转而习医。高氏习医之初,对针灸不屑一顾,后因遇到需要针灸治疗的患者,自愧束手无策,因此认识到学习针灸的必要性。他在《针灸聚英·引》中写道:“曩武谬以活人之术止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高氏学习并从事针灸医术过程中,曾编撰成《针灸节要》及《针灸聚英》二书。同时高氏认为针灸穴位的位置在男子、妇女和儿童身上存在某些差别,因此于16世纪中叶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一座,作为定穴标准。据《鄞县志》记载,高氏还著有《射学指南》《律吕辨》。又据《医藏目录》所载,其还著有《痘疹正宗》。

书评、序言扁鹊有言,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是针灸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热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思得师指而艰其人,求之远近,以针鸣者,各出编集标幽、玉龙、肘后、流注、神应等书。其于捻针补泻,尚戾越人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说。复取素、难而研精之,旁究诸家。又知素、难为医之鼻祖,犹易为揲蓍求卦之原。诸家医流,如以钱掷甲子起卦,勾陈玄武,蛇龙虎断吉凶,似易而乱易也。后世针灸亦若是尔。呜呼!不溯其原,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尝集节要一书矣;不穷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安故狃近者,犹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诗变而骚,君子取之。郡县者,封建之变;租庸者,井田之变。后人因之,固足以经国治世,奚怪于针灸之变法哉。奚是古非今为哉。岂知封建井田变,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针灸变,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而可因,则彼放荡逾闲者,可以为礼,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为乐,以之移风易俗哉。夫易谓穷斯变通久,素、难者,垂之万世而无弊,不可谓穷,不容于变而自通且久也。周子谓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然则不学古医,不变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兹续编诸家而折衷以素、难之旨,夫然后前人之法,今时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

时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识

章节目录卷一上

五脏六腑

仰人尺寸

伏人尺寸

手足阴阳流注

中指同身寸法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卷一下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督脉

任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冲脉

阳维脉

阴维脉

带脉

十五络脉

十二原穴

五脏募穴

五脏俞穴

八会穴

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

卷二

骑竹马法

四花穴法

灸痨穴法

取肾俞法

窦氏八穴

子午流注穴开阖

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东垣针法

治例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卷三

铁针

煮针

火针

温针

折针

晕针

针灸伤

暖针

呼吸

补泻

十四法

八法

四法

下针法

出针法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

男女气血

古人不行针知针理

艾叶

艾炷大小

点艾火

壮数多少

阿是穴

治灸疮令发

洗灸疮

贴灸疮

小儿戒逆灸

相天时

忌食物房劳

避人神

炷火

炷火先后

针灸避忌太乙图序

冬至叶蛰宫说

月内人神所在

每月血支

每月血忌

十二支人神

十二日人神

十二时忌

十二岁人神

九部傍通人神

新忌傍通

四季人神

天医取师疗病吉日

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

卷四上

十四经穴歌

十四经步穴歌

十二经脉歌

奇经八脉歌

流注指微赋

标幽赋

通玄指要赋

灵光赋

席弘赋

玉龙赋

拦江赋

肘后歌

百证赋

天元太乙歌

铜人指要赋

禁针穴歌

禁灸穴歌

行针指要歌

补泻雪心歌

经脉交会八穴歌

十五络穴歌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

十二原穴歌

八会穴歌

脏腑七募穴歌

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

卷四下

八法八穴歌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

回阳九针歌

四总穴歌

六十六穴阴阳二经相合相生养子流注歌

十干相生流注歌

十二经纳天干歌

五子元建歌

周身血气歌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生成数歌

刺法启玄歌

提气法歌

过关歌

流气歌

纳气歌

提针歌

进针歌

龙虎交战歌

龙虎飞腾歌

阳针男歌

阴针女歌

烧山火歌

透天凉歌

苍龙摆尾歌

赤凤摇头歌

子午捣臼歌

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八法手诀歌

八法飞腾定十干八卦歌

三阴三阳歌

血忌歌

逐日人神歌

九宫尻神歌

太乙人神歌

杂病十一穴歌

杂病歌

附辨

内容简介《针灸聚英》全书共四卷。卷一为脏腑、经络腧穴。高氏认为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先立诸病目,然后各腧穴分属,“似难于阅”,因此改为以经络腧穴为主,而以所主治之病分属之。卷二为各种针灸方法、东垣针法、某些穴位主治、子午流注以及各种病症之取穴法。卷三为针灸法之论述,包括针具艾炷、针刺手法、灸疮、晕针折针之处理等。其中特别提醒施行针刺前须对针具细加检视,摈弃不合格者,以防止发生折针事故,指出:“按《素问》云:‘针耀而匀’,示人临病当检视其针,令光耀滑泽,匀直而无曲损也。能守此训,自不致折矣。”卷四为针灸歌赋。高武认为“世俗喜歌赋,其便于记诵”,因此从各种医籍中转引了针灸歌赋60余首编辑成一卷,其中“玉龙赋”系总辑宋代“玉龙歌”之要旨而成。该卷之末尚有“杂病歌”,用歌赋记述各科20余种常见病证之症状与治疗。其中记载了治疗哮喘咳嗽的灸哮奇穴,写道:“医者若欲灸人哮,天突尾穷骨尖高,又法背上有一穴,量穴须用线一条。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上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氏对金元以来发展的按时选穴学说虽很重视,但并不拘泥于此说。他认为“《素》《难》井荥俞经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克,故不能行,今以诸经是动所生病补泻生克,细为制定,以便针刺。”创立了一种“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说”(或称“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法),即近人所称“子午流注纳支(子)法”。高氏在书中还十分重视李东垣在针灸学上的成就,多处引述其说,并特立“东垣针法”于卷二之中,认为“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人多忽之,各书亦不能载,今于脾胃论中表章于此。”有学者认为《针灸聚英》对后世针灸学影响最大的在于卷一“经络腧穴类聚”部分,高氏以元代杜思敬《济生拔萃》“于十二经井荥俞经合穴,萃集各书主治,其余腧穴则未之及”,故广搜《素问》《千金要方》《资生经》《针经摘英集》等书“而补辑之”,这是继汉代医家编《明堂经》,首次全面总结腧穴主治证之后,又一次系统的针灸腧穴文献整理工作,对于腧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影响评价《针灸聚英》收录文献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流传很广。本书的成书是继汉代医家编《明堂经》,首次全面总结腧穴主治证之后,又一次系统的针灸腧穴文献整理工作,对于腧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马明越 - 讲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