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今年的5月17日是第30个全国助残日,围绕着“助残脱贫 决胜小康”主题,全国在助残日前后开展了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加快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实现残疾人共奔小康的目标。本期科普就为大家一起解读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缺血性卒中的预警信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让更多人认识这一“前兆”,预防后期演变为“脑梗死”。
一、认识TIA
中风是引发残疾的常见疾病,医学术语也叫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三位疾病,其中以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所占的比例最大。说到脑梗死,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偏瘫、口眼歪斜、言语含糊等。然而,令人谈之色变的脑梗死也是有“预警”的,那便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与脑梗的病因和高危因素相似,简单来说,就是一次可以在24h内自发缓解的“脑梗演练”,但是,脑是人类最复杂精密的器官,因此TIA和脑梗的表现并非像人们常见的那样单一。
二、脑的结构
脑不仅仅指大脑,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以及多个核团和投射系。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因此脑缺血后也就会引起相应症状。
人类最发达的脑即为端脑,也是我们平常所说大脑,这里是最高级神经中枢,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额叶(高级精神、运动)、顶叶(感觉、运动中枢)、颞叶(情绪、嗅觉、听觉)、枕叶(视觉),以及包裹在内侧的岛叶(内脏运动、感觉)和边缘叶(高级神经、精神和内脏活动)。
无所不能的大脑皮层也需要“帮手”,这一“帮手”便是隐藏在皮层内的灰质——基底节及间脑。基底节主要参与肌张力及运动的调节,我们熟知的帕金森病便是因为这里出了问题引起。间脑可以调节感觉、运动以及摄食、体温、生物节律。在基底节和间脑之间,还走行着很多纤维束,它们中的大多数经过这些“中继站”筛查、加工后最终到达端脑。
小脑位于端脑下面,负责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它对于芭蕾舞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除此之外,还有默默发挥作用的脑干。它是我们的生命中枢,掌管眼球运动、瞳孔、吞咽、心跳和呼吸,尽管我们平常很难注意到它的作用,但有了它我们才能维持生命。医生平常检查的“生命体征”便由它负责。
三、脑的血供
脑的血供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会引起肢体瘫痪或乏力、面瘫和舌瘫,视觉障碍、失语和失用,空间定向障碍。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引起视觉异常、眩晕,和生命体征的异常。
四、TIA的识别
TIA具有可逆性,发作之后,可自行好转,往往患者去看医生时,症状已经不存在了,且影像学检查也无任何责任病灶,在诊断时主要依靠病史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果在发病时不能正确识别TIA表现,将会给诊疗带来难度。所以,TIA的自我识别尤为重要。
TIA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突然,历时短暂,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依据微栓塞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时可出现有一过性单眼黑矇、甚至失明,发作性偏身瘫痪或单肢瘫痪,发作性偏身感觉障碍或单肢感觉障碍等表现,轻症患者可仅表现为步态异常、手指精细动作差(如:扣扣子、写字、系鞋带)和(或)肢体感觉丧失/麻木、手套、袜套样感觉等。如为主侧半球受累还可出现一过性失语,如言语不能、无法理解文字、无法听懂语言、无法命名物品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的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复视和耳鸣。可有单侧或双侧面部、口周麻木,嘴角歪斜,单独出现或有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呈典型或不典型脑干缺血综合征。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吞咽困难、心率、血压的突然改变、猝倒等表现。
五、TIA的治疗和预后
当出现以上症状,请不要轻视,尤其是“三高”患者,一定要予以重视,这是身体给您敲响的警钟,请尽快就医!如果您既往有以上症状,且反复发作,自行缓解,那么很可能是经历了TIA,请一定及时就医、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TIA发生后,由于快速恢复血供,所以往往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是,也有部分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研究表明,发生TIA后7天内脑梗风险为4-10%,尤其是症状缓解较慢的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更大。当演变为脑梗死后,症状往往不会短时间内消失,这些脑梗症状的缓解主要依赖以下两个方面:
1.挽救“半暗带”
局部脑缺血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脑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中的脑细胞已死亡,但缺血半暗带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细胞。所以,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这也是内外科治疗脑梗的理论基础。
2.康复治疗——向正常脑组织寻求代偿
一般建议,在脑梗后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病情不再进展时便可开始康复治疗,而且康复治疗需要贯穿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循序渐进。虽然脑卒中导致的坏死的神经细胞不可再生,但神经细胞之间的神经环路及突触具有可塑性。研究表明,脑皮质功能区可受刺激而发生变化,频繁刺激可使相应脑区扩大,而有效、有计划且分阶段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专业的康复训练是卒中患者致残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最佳的疾病预后,需要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因此,在“卒中单元”建设过程中,往往要康复团队的配合和参与,精细化的康复评估、精准的治疗方案制定与执行都是改善卒中预后的必要条件。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请一定不要忽视,一旦出现,请尽早就医治疗,防止脑梗死的发生。如未发生,及早识别危险因素、做好TIA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作息规律、积极运动、合理膳食、血压管理、良好心态、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