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芦竹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芦竹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芦竹Arundo donax L的根茎。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具有清热泻火,生津除烦,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热病烦渴,虚劳骨蒸,吐血,热淋,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入药部位根茎。

性味味苦、甘,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除烦,利尿。

主治热病烦渴,虚劳骨蒸,吐血,热淋,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熬膏。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体虚无热者慎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夏季拔取全株,砍取根茎,洗净,剔除须根,切片或整条晒干。

二、炮制方法1、鲜芦竹根:取鲜品,除去杂质,洗净,切厚片。

2、芦竹根:取原药材去杂质,洗净,润软,切成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贮藏芦竹根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鲜芦根埋于湿沙中,临时取用。

形态特征芦竹,又名荻芦竹、绿竹。多年生草本。具根茎,须根粗壮。秆直立,高2-6m,径1-1.5cm,常具分枝。叶鞘较节间为长,无毛或其颈部具长柔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1.5mm,先端具短细毛;叶片扁平,长30-60cm,宽2-5cm,嫩时表面及边缘微粗糙。圆锥花序较紧密,长30-60cm,分枝稠密,斜向上升,小穗含2-4花;颖披针形,长8-10mm,具3-5脉;外稃亦具3-5脉,中脉延伸成长1-2mm的短芒,背面中部以下密被略短于稃体的白柔毛,基盘长约0.5mm,内稃长约为外稃的一半。花期10-12月。

生长环境生于溪旁及屋边较潮湿的深厚的土壤处。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江苏、浙江、湖南等地。

性状鉴别一、药材性状根茎呈弯曲扁圆条形,长10-18cm,粗2-2.5cm,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稍粗大,有大小不等的笋子芽胞突起,基部周围有须根断痕;有节,节上有淡黄色的叶鞘残痕,或全为叶鞘包裹。质坚硬,不易折断。

以质嫩、干燥、茎秆短者为佳。

二、饮片性状鲜芦竹根为类圆形的厚片,直径2-2.5cm。外表面棕黄色,具光泽,有时可见大小不等的芽胞突起及叶鞘残痕,切面淡黄白色。质坚而韧。气微,味苦。芦竹根为扁圆形厚片。外表面浅黄棕色,具纵向皱纹。

药理作用1、降压及解痉作用。

2、抗乙酰胆碱作用。

3、兴奋子宫,释放组织胺。

现代应用现代常用于小便不利,牙痛等。

相关论述《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泻火。主治热病烦渴,小便不利。”

附注1、《本草汇言》:“芦竹,似芦,出扬州东垂,肌理匀净,可以为篪。”

2、《岭南采药录》:“其根类竹头,与水蓢蔃不同。”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