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果藤,中药名。为梧桐科刺果藤属植物粗毛刺果藤Byttneria pilosa Roxb.的茎、叶。植物粗毛刺果藤,分布于云南南部。具有祛风湿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
入药部位茎、叶。
性味味微苦,性微温。
归经入肝经。
功效祛风湿。
主治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炮制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晒干。
形态特征粗毛刺果藤,野枇杷藤《新华本草纲要》。木质缠绕藤本。小枝干时深褐色,初被星状毛,后几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2-15cm,被毛;托叶条形,长约14mm,早落;叶片圆形或心形,长14-24cm,宽13-21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且常有3-5浅裂,两面均被淡黄褐色星状柔毛及硬毛,下面尤多,基生脉7条。聚伞花序排成伞房状,腋生,具少数花;花梗柔弱,长约2.5mm;萼片5,长3,外面有毛,内面无毛;花瓣5片,凹陷,4裂,裂片钝;具药的雄蕊5,与花瓣对生,退化雄蕊5,下面连合,长约1.5cm;子房圆球形,有乳头状突起。蒴果圆球形,黄色而略带红色,密被有分枝的锥尖状软刺,直径约2cm,刺长4-6mm。种子卵形,长5mm,黄色并具褐色斑点。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550-1000m的杂木林缘。分布于云南南部。
鉴别药材性状:茎藤圆柱形,小枝深褐色,被星状毛,或无毛。叶圆形或心形,长14-24cm,宽13-21cm,顶端钝或短尖,基部心形,有基生脉7条,边缘有粗锯齿,且常有3-5浅裂,两面均被淡黄褐色星状柔毛及硬毛,尤以背面为多。叶柄长12-15cm,被毛,托叶条形,长约14mm,早落。
相关论述《新华本草纲要》:“茎、叶:用于风湿病。”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