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简介
蛲虫病为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可通过接触传染,易在家庭及集体儿童机构中引起流行。临床以肛门、会阴部瘙痒及睡眠不安为特征。偶可引起异位性并发症。
感染蛲虫的小儿可以见到肛门、会阴部瘙痒及睡眠不安。蛲虫病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成人与儿童均可感染,以儿童发病率为高,尤其以2~9岁为最高,常在儿童集体机构中造成流行,成人多因家庭中与感染儿童接触而患病。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无季节和性别的差异。中医亦称本病为蛲虫。
蛲虫简介蛲虫为乳白色小线虫,长约1cm,雌雄异体。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回肠下段。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雌虫向肠腔下段移行,于夜间爬出肛门,在肛周、会阴部皮肤皱褶处排卵,然后死亡。虫卵在肛周经过约6小时的发育即成为感染性卵,若患儿再经口吞入即形成自身感染,不需中间宿主。虫卵抵抗力较强,室内环境一般可存活3周。虫卵可经手、衣裤、被褥或玩具、食物吞食或随空气吸入等方式传播。成虫在体内存活1~2个月。
蛲虫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通过肛门-手-口直接感染和人群之间接触,偶尔,在肛周孵育的幼虫再返回肛门内而发生逆行感染。本病容易传播,常在集体儿童机构或家庭中造成流行。
患儿常诉肛门和会阴部皮肤剧烈瘙痒,以夜间明显,常影响睡眠;局部皮肤可因搔损而发生皮炎和继发感染。虫体附着的局部肠粘膜可发生轻微损伤,引致食欲减退、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慢性炎症等症状。还可出现烦躁夜惊、遗尿、磨牙等。
治疗应根据本虫的特点,宜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反复感染。内服药可用驱虫药,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每晚睡前清洗会阴和肛周,局部涂擦蛲虫膏可杀虫止痒。
由于蛲虫寿命短,如无重复感染,不治亦可自愈。应强调以预防为主,搞好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勤换内衣裤,婴幼儿尽早穿满裆裤,玩具、用具、被褥要经常清洗和消毒。
主要症状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尤以夜间为甚,夜卧不安,局部皮肤炎症。此外,尚有精神不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或遗尿,失眠等不适症状。偶因蛲虫爬入女孩外阴、尿道、阴道,可发生尿道炎、阴道炎。若钻入阑尾,可致阑尾炎。
临床表现本病大部分患儿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夜间虫爬出肛门外产卵时,引起肛门周围瘙痒,会导致小儿烦躁不安或夜惊。极少数感染特别严重者,由于虫体对肠道的刺激或毒素的作用,可出现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小儿蛲虫病的诊断方法简单,根据患儿或其家长提供的肛门周围瘙痒的病史,可考虑本病。然后在小儿入睡后2小时左右检查肛门,如发现成虫即可确诊。患儿肛门周围皮肤粘有大量蛲虫卵,涂片检查虫卵也易帮助诊断。该病即使不予治疗,亦可自愈,因为蛲虫寿命不到30天,关键要避免重复感染。
临床上驱虫药物“扑蛲灵”这蛲虫病首选药物,其次局部可用蛲虫软膏能止痒杀虫。小儿蛲虫病的预防最主要的措施是养成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的食物。在儿童集体机构,发现了蛲虫病患儿,要普查普治,避免反复交叉感染。
中药治疗一般中药治疗蛲虫病不外内治与外治两种,这里只介绍内治法,外治法详见中医外治方法。
蛲虫病表现为肛门瘙痒,睡眠不安,重者还可以见到精神烦躁、睡眠不安、食欲不振、面黄瘦,甚则呕吐、恶心、腹痛、肛门赤红、女孩儿阴痒、遗尿、尿频等症。平素可看见粪便中的线虫,入夜熟睡后可在肛门周围见到从肛门里爬出的蛲虫。
治法杀虫止痒。方用蛲虫散:使君子、大黄,二者8∶1剂量,研为细面,每次1~1.5g,每日3次,每次饭前服,5~6天一个疗程,可连用1~2疗程。若下焦湿热,可用苍术、黄柏、苦参、百部、地肤子等药内服。
方一
[来源]《中医儿科临床浅解》
[配方]鹤虱、苦参、百部各15克,花椒6克。
[用法]上药水煎过滤取汁,临睡前洗肛门、阴部。连洗3天。
[功效]燥湿杀虫。适用于小儿蛲虫病。
方二
[来源]《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配方]百部、苦参各15克。
[用法]每晚煎水熏洗肛门,再将六神丸1粒塞入肛门内。连续使用1周。
[功效]燥湿解毒杀虫。适用于小儿蛲虫病。
方三
[来源]《中国中医特色疗法大全》
[配方]百部、鹤虱各15克,明矾、胡连各6克,雄黄3克,樟脑2克(后下)。
[用法]先将上药倒入砂锅内水煎20分钟,煎后放入樟脑,将药液倒入干净的盂盆中,待水温适当时,抱小孩坐盆上,蒸熏肛门,至药液不烫时,洗浴患儿肛门。连续熏洗3天。
[功效]杀虫止痒、清热燥湿。适用于小儿蛲虫病。1